第A14版:好大一棵树·分类

承载南屯里记忆的皂荚树

屯北社区的皂荚树 记者 李嘉 摄

好大一棵树

第104期

树种:皂荚树

树龄:200年

地址:国家许昌经济技术

开发区屯北社区

□ 记者 李嘉

屯里因曹操屯兵、屯粮而得名。我市城南、城北各有一个屯里,许昌人俗称南屯里和北屯里。相对于北屯里而言,南屯里离城较近,发展得快,村庄大,人口多。今天要探访的皂荚树就生长在南屯里的胡同里。

生在胡同里,倚着民宅生长

10月21日下午,午后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深秋的一丝寒意。记者来到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屯北社区,经过多方打探,在一条胡同边发现了要探访的皂荚树。

皂荚树倚着一座民房生长在路边,有近3层楼高,主干有一抱粗,树冠巨大,枝繁叶茂。皂荚树的树枝挂满了弯月般的皂角,大多已经干枯,呈灰褐色。大树南边靠近民宅的树枝已经断掉并且枯萎。

与皂荚树一路相隔的是社区居民刘根岭家。刘根岭今年73岁。他从小在树下长大,但也说不清皂荚树的具体树龄。“村里有老人推断大树有200岁。我觉得有好几辈人在树下生活,至少有200年了!”刘根岭说,这棵皂荚树长在胡同里,不属于任何人家,但树下的每一户居民都对它呵护有加,盖房子、过车时都小心翼翼,生怕碰到一枝一叶。大树生长时,枝叶仿佛有灵性般避开了周边的民宅。大家都说皂荚树“仁义”。在周边居民心中,这棵“仁义”的皂荚树就像一位慈祥的“树爷爷”,值得村里的每个人去守护。

屯里曾是城南第一大村

屯北社区比较大,街道也不少,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南北大街。顺着一条路走到头,不是一堵墙就是一个广场,然后道路曲曲折折地拐进另一条街。社区中的老人解释:“屯里人多姓氏多,以前大家各修各房、各修各路,造成了现在屯里丁字路口多、十字路口少的现象。”

屯里曾是城南第一大村。说起以前村子有多大,屯里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小庄屯里,18个生产队。学校也不大,18个班。”

今年83岁的居民冯金波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个村通常有两三个生产队,而城南屯里有18个生产队,人口众多,“屯里南北长、东西短,从南走到北有3里地”。

冯金波介绍,以前附近有不少寺庙,如观音寺、关帝庙、龙王庙、松树庙、海爷庙、菩萨庙、毛台庙、任爷庙、土地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寺庙被毁。现在,屯里仅剩观音寺、关帝庙、土地庙和任爷庙。

社区里曾经有个松树庙比较有名。庙前有一棵树龄几百年的大松树,两名成年人合抱不过来。后来,生产队把这棵松树卖给一个王姓村民。“大胆”的王某把松树伐倒后,还找木工做了两口棺木。如今,松树庙和松树均已消失在社区发展的大潮中。

屯里西南是运粮河

屯里因曹操屯兵、屯粮而得名。囤积此处的军粮再由运粮河运输到各地军营。运粮河在屯里西南,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

“我小的时候,运粮河的水很深,能行船。河里有很多鱼虾,我们经常抓鱼。鱼有尺把长。”冯金波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运粮河的河面较宽,一吨重的货船可以在河中缓缓前行。夏天水多时,城中运粮河上的桥被淹,人们撑船过河。

如今,瘦身版的运粮河早已没有了漕运功能,变身为城市景观河,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好去处。

社区西南有一条灞陵河(原清泥河),以前有一座大桥。该桥通往榆林方向,是许昌西南官道必经之地。屯里人俗称该桥为“新桥”。“新桥”是一座砖券三拱石桥,桥面铺有宽大的青石板,两侧有尺把高的石栏。桥东有香塔和臭塔两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