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毛迎) “我参与了救人,也看到了救人的全过程。大家没有犹豫,也没人拍照,可能认为救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就是全国文明城市居民应有的样子……”10月25日晚,市民康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条消息,讲述了一件他目睹并参与的暖心事。
电动车街头侧翻,
一名男子带头救援
10月25日上午,康先生骑自行车去市区胖东来劳动店购物。途经八一路与劳动路交叉口西侧的金牛文化创意园附近时,他看到一辆四轮电动车侧翻在机动车道上。
“事发时间为9时50分左右。当时,一名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和儿子行驶在我前面。他看到那辆侧翻的电动车后,立即靠边停好摩托车,然后向电动车跑去。”康先生说。康先生把自行车停到路边,紧随其后。
一名四五十岁的女子被困在四轮电动车封闭的车厢内。中年男子敲了敲车门,让被困的女子把车钥匙从车窗递出来。他从外面把车门打开后,蜷缩在车厢里的女子站起来。
“没事吧?”中年男子关切地问。这名女子活动了一下身体,表示没有大碍。此时,中年男子的妻子赶了过来,几名路人也围了过来。康先生和大家联手抬起侧翻的电动车,让其四轮着地。
“这起意外发生在机动车道上,四轮电动车一侧的玻璃全碎了,人没有受伤。”康先生说。他看到最先伸出援手的中年男子和妻子帮车主把电动车推到路边,参与救援的人很快离开了。
“让我感动的是整个救援过程没有人呼吁,大家都是自发参与的。没有人拍照,大家都觉得救人是很平常的事。这种‘常态化’助人的心理彰显了文明许昌的城市温度。”10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康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他强调,最让人敬佩的就是带头救人的那名中年男子。见人有难,他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救人的过程中沉着、冷静,让人忍不住为其“点赞”。
路遇危难,
许昌人总会挺身而出
许昌人在街头看到交通事故,会“第一时间”进行救援。这彰显了平民英雄的本色,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增添了温暖。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本报已经报道过多次。有意外或危险发生时,总有许昌人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书写勇敢和正义。
2017年11月7日,在市区许由路与学院路交叉口附近,60多岁的杨松波遭遇车祸受伤。许昌市立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慕倩倩上班途中恰巧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对老人采取了急救措施。老人最终转危为安。同一天,在市区新兴路与白庙后街交会处附近,一名女子在路边产下男婴。危急时刻,途经此处的许昌市交通医院妇产科助产护士马金红挺身而出,抢救婴儿,就地取材处理脐带,帮无助的母子顺利渡过难关。
2019年5月31日20时40分,东城区邓庄街道办事处57岁的刘书金驾驶一辆电动三轮车接孙子回家,在许鄢快速通道建安区五女店镇周店段与一辆大货车相撞。三轮车被撞翻,刘书金和8岁的孙子被甩出后摔在路上,鲜血直流。途经此处的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五官科主任马进学毫不犹豫地冲上前救助伤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19年8月24日5时40分,市区莲城大道与学院路交叉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轿车起火燃烧,司机被困车内。危急时刻,热心市民王彦峰冒着生命危险把司机拉了出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司机最终脱离险境……
从个人到群体,
“好人效应”不断发酵
许昌人到了外地,依然会见义勇为,赢得了众多赞誉。
2018年1月20日上午,大(庆)广(州)高速公路驻马店新蔡段发生车祸,五六十辆车碰撞。到信阳光山学习的农行许昌分行员工途经事发路段,积极参与救援,上演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农行许昌分行三农部主任蔺志东带领农行襄城支行的武奎森、杨绿科、郭军旗、雷建岭等人,在民警和热心乘客的帮助下,把3名伤员救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他们救人的视频被传到网上,中国网等网站报道了他们的事迹。网友纷纷为他们见义勇为的做法点赞。
2019年7月27日,市民靳卫东和朋友趁周末驾车外出旅游,在湖北省境内目睹一起交通事故,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他们从侧翻的小轿车内救出两名伤者。救人的过程中,靳卫东等人沉着、冷静。“路遇交通事故,必须先救人,这根本不用考虑。”面对记者,靳卫东斩钉截铁地说。
一个人见义勇为,是人性闪光;一群人见义勇为,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
见人有难出手相助,对于众多许昌人来说已经成了习惯。“我蹲在地上救人的时候,周围一直有人给予帮助:有的打救助电话,有的给我递纸巾,有的设置警示标志。我没想救了人会怎样,反倒是被周围陌生人的一言一行感动了。”马进学回忆起救人的一幕,连连感叹,“许昌是全国文明城市,关键时刻可以看出市民的素质。当时不少路过的市民围上来帮忙,现场满满的正能量。”
近年来,我市将评选身边好人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用身边的典型引导人,用身边的好事温暖人,“许昌好人”的品牌深入人心。“许昌好人”层出不穷,从个人到群体,从群体到品牌,“好人效应”不断发酵,彰显城市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