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鉴赏·收藏

时光荏苒情依旧 充实完善著新篇

——《追根求源话钧瓷》第四次再版后记

《追根求源话钧瓷》 资料图片

□ 李争鸣

《追根求源话钧瓷》第四版修改完毕,终于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从开始写作到第四次再版,前后跨越20年。20年,时光荏苒,初心未改。人生易老,情怀依旧。

本书2003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当年,我对钧瓷的认知和理解尚处在一个较浅层面,同时能参阅和学习的书籍不多,出于普及钧瓷知识的迫切心情,在丁建中、温剑波等不少朋友的热心帮助下,完成了这部钧瓷普及类读物。

2008年本书第二次再版,2012年第三次再版,先后对书稿作了大规模修删。其间,参阅大量文献,广泛征询意见,本着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简便实用、针对性强的思路,不断充实完善,追根溯源求证,并由原来的68问增至100问。

迄今,本书已成为发行量最大的钧瓷普及类读物。加之河南人民出版社和海燕出版社为农家书屋定制本书,共发行近6万册。大宋官窑、孔家钧窑、金堂钧窑等许多知名窑口,将其作为入职人员的学习教材;“钧姑娘”肖专将其做成音频,置于大型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播出;书中大部分内容被百度、360等知名搜索平台反复引用。广大读者的真诚期待,令我诚惶诚恐,深感责任重大。

本书为第四次再版,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部分修改。一是合并,将内容相近者进行整合,以期更为精准;二是增添,将近年来大家关注较多的诸如开窑仪式、国礼来历、钧瓷收藏五字诀等问题独立成题,以期内容丰富;三是大修,将原有一些问题重新改写,去旧添新,以期更加符合现实;四是小补,书中大部分篇章皆有改动,以期事实准确和文字精练。

钧瓷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将其精华部分变为普及类通俗读物,个人力量微乎其微,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钧丁钧窑董事长丁建中,禹州市钧瓷一厂原厂长刘国安、禹州市钧瓷二厂原厂长刘建军,禹州市作协主席苗见旭审读了书稿,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古陶瓷专家教之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星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禹州市神屋古镇管委会纪工委书记王洋等,对本书修改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不少老师、朋友的真诚帮助。在《钧瓷志》主编苗锡锦,河南省人大常委、大宋官窑董事长苗峰伟的积极推介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著名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河南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著名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为本书作序。尤其是苗峰伟先生,在本书历次再版中均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成书过程中,大宋文化艺术总监王丰硕,许昌日报社刘俊民先生、王利辉先生、毛志刚先生为本书的设计美化、史料提供、文字润色、推敲把关付出了大量心血。赵东海、边继伟先生提供了图片支持。

承蒙各方抬爱与帮助,在此衷心致谢!

此外,衷心感谢87岁高龄的父亲李盛亮,是他将我引上了写作之路。当年,每每我在报上发表文章,他总是第一读者,并悉心将每篇文章一一剪贴收藏。无意中看到那成摞的剪报本,让我热泪盈眶。父亲无声的语言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

面对千年历史的钧瓷,总有言不达意之感。书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方家教正。

(本文为《追根求源话钧瓷——钧瓷知识100问》后记。本书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第四次再版,并面向全国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