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场以考古为主题的集体学习。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66次集体学习唯一的一堂考古课。现场主讲专家陈星灿随即上了微博热搜。
近年来,与考古相关的话题频频刷屏,引发市民对考古工作的关注。记者走访我市文物考古部门,走近考古工作者,了解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业及许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考古成果,并向读者展示一批能代表许昌厚重历史文化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杨俊伟
文物,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展示着城市的生存发展进程,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与财富。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声地诉说着许昌的过往。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许昌考古人常年在田野里奔忙,默默地挥洒着汗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
许昌市文物工作队 成立于1997年
现年78岁的史广超从许昌市文化局(现为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退休已经19年。听说记者想要了解许昌的考古历史,坐在轮椅上的史广超顿时来了精神。他说,1982年,他从长春通化某部转业到许昌市文化部门工作,1986年担任许昌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当时,许昌的文物考古工作基本上一片空白。”
史广超告诉记者,许昌市区的考古工作起始于1987年3月配合许昌国家粮食储备库仓储工程项目建设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当时是由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实施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地下文物保护工作,1988年5月,许昌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批转市文化局等七个单位关于在基本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报告的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1991年10月,许昌市文化局组建了许昌市文物钻探队(企业性质)。
1997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许昌市文化局正式挂牌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编制20人。这标志着许昌市文物考古工作正式启动。1997年至2015年,许昌市文物工作队全力参与我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文物调查、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有力地配合了项目建设,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
2015年12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更名为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成为我市开展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地下文物的主力军。该所拥有专业文物考古人员52人。
苦中有甜
为国家找回历史记忆
“远看像逃荒,近看像要饭,仔细一看是考古勘探。”文物考古人员总是这样半开玩笑地自嘲。
这句话总结得挺形象。他们不讲究穿戴,带着工具、拎着水壶走向田野,时而用洛阳铲挖地取土,时而蹲下来认真地用毛刷扫土层,对出土的古瓶残罐拍照测量,视若珍宝。
有经验的文物考古人员根据土层变化区分文物遗迹类别(灰坑、墓葬、古井或房基),根据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特点研判年代。
今年41岁的王芳已经在文物考古领域工作22年。她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细皮嫩肉,用洛阳铲勘探一天,回家后两手血泡,疼得直哭,时间长了慢慢磨成了老茧。我们在墓坑里往往一蹲大半天,里面腐朽、湿潮的霉味儿很呛人。我第一次清理汉墓里的尸骨,非常不适应,恐惧还在其次,恶心得一天吃不下饭……后来慢慢习惯了。”王芳说,文物考古人员普遍有肩周炎和颈椎病、腰椎病等“职业病”。
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长王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越来越重视,勘探条件和设备都有了显著改善、提高。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也使数据更精确。”
从事考古行业,苦中有甜。王芳说:“2006年,我们在文峰路中段一处古墓发掘出了不少金银瓷器,一部分被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在博物馆陈展。每当我从土里把文物完整地提取出时,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觉得自己又为国家找回了一份历史记忆。”
配合基本建设
服务发展大局
考古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惊世文物,而且要理清这些遗址和文物背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因此,考古学最大的意义,是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所长车飞介绍,许昌的文物考古工作通常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有时也需要配合省级文物部门研究某一课题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2016年8月,许昌市在河南省率先实行“考古前置”, 即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的时间节点由项目建设开工前提前至土地出让(划拨)前,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文物,优化了营商环境,加快了项目建设速度,减少了项目单位拿地后可能发现地下文物埋藏而增加投入的风险。
许继风电产业园、黄河工业园、黄河科技园、郑许市域铁路、许昌职教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前都有考古工作者辛勤忙碌的身影。统计数据显示,我市“考古前置”实施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完成考古勘探项目190多个,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窑等320多处,考古发掘面积11500平方米,出土文物1400余件,实现了地下文物 “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的转变,为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车飞说,在新时代,考古工作者将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河南省文物大市的责任和担当,以“许昌人”文化、夏文化、三国文化等为重点,不断提升科技考古水平,把我市的历史变迁轮廓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