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莉
1965年的春天,当地村民在建安区灵井镇挖井时,挖出一些石质堆积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发现这是一批动物化石、细石器及打制石器。1992年,灵井“许昌人”遗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井镇地底,长期流淌着地下水。2005年4月,因附近煤矿透水,灵井泉水骤断并从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露出。随后,河南省文物部门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由此获得了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
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文物丰富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灵井镇西侧,2005年发现以来,连续出土距今10多万年前古人类头骨化石及相关石器、骨器等。遗迹点散布在灵井、王井、李井古湖泊汇聚的地方,分布范围为200多万平方米,其中位于中部的王井发掘区出土文物颇丰,为目前所知遗址核心区。
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将其命名为“许昌人”。
2008年,灵井“许昌人”遗址被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考古发现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灵井“许昌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4月,文物部门在灵井“许昌人”遗址又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和其他个体的头骨碎片。较完整的头骨被称为“许昌人”2号头骨。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在出土两个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又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这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2014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属于灵井“许昌人”遗址第11层,地层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0万年左右。
2016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12个考古发掘年份。该遗址已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介绍,截至目前,该遗址已出土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人类头骨碎片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灵井“许昌人”遗址成为1949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遗址之一。
终结“非洲说”
让“许昌人”名扬世界
2017年3月3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作为第一作者,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指出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许昌人”遗址的“许昌人”,其头骨呈现出晚更新世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他们不是早期现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他们是新的古老型人类,目前无法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与非洲古人类没有相似性,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这一科学论断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令“许昌人”在世界考古界名声大噪。
2017年5月1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我市移交“许昌人”1号头骨复原模型。“许昌人”的发现者、研究者李占扬被市政府授予“许昌市荣誉市民”称号。
“许昌人”在10万年前
已掌握较复杂石器技术
2019年1月9日,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披露了“许昌人”最新研究成果: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了较复杂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
研究人员在对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16年发掘出土的14862件石制品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其石器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剥片与加工策略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石核(是打下石片后用作工具的砾石部分)剥片方式多样,并以单面单向剥片、不规则多向剥片和向心剥片为主;盘状石核所占比例较高,表现出剥片程序上的组织性和计划性。第二个方面,工具类型多,包括刮削器、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石钻等;少量尖状器的底部经过修理,表明可能存在配合骨柄或木柄使用的复合型工具;工具加工更为精细,刃缘更加规整,出现软锤修理和压制修理技术。而软锤工具和压制工具的发现,表明古人类已有效地开发、利用骨质资源,具备了成熟、系统的狩猎技术和群体组织行为。对比显示,灵井“许昌人”遗址出现了与西方旧石器中期遗址相近的器物组合和修理技术。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保护、展示“许昌人”
为做好遗址的保护、展示、宣传、利用工作,市政府将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纳入《许昌市2015—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市文广旅局将其列为许昌市“十三五”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2017年6月,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成立,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随后正式启动。
10月15日,在位于建安区灵井镇的“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工地上,几位工人正在忙碌。记者看到,一期工程“许昌人”遗址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展厅已竣工,内部陈展布展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该展厅设计吸取出土文物“灵鸟”的形象特征,远远望去,似一只展翅的大鸟。
据建安区文广旅局文物股股长贺彦伟介绍,项目主体建筑“许昌人”遗址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展厅占地1080平方米,采用轻型钢架结构,基础设在发掘坑北侧,内部设置发掘展示区、展厅、接待及管理室,兼具保护、展示等功能。
不久的将来,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会被打造成一个集遗址保护、展示、研究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考古遗址公园,极大地改善环境和提升展示效果,成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