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2020年的年度主题为“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
2020年度《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显示,许昌的城市宜居度、经济发展度、环境优美度位居全省第一。
今日的许昌,公园游园星罗棋布,老旧小区换了新貌。想健身,小区内有运动场地和种类繁多的健身器材;需看病,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身边;要买菜,品种多样、价格公道的社区生鲜便利店就开在家门口……生活在这个城市,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记者 毛迎
社区打造“便民圈”,提升居民幸福感
60多岁的郑建华是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许继社区的居民。他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6时起床,和老伴儿一起散步,回来时去一趟离家只有200米的菜市场。7时30分带着新鲜的蔬菜回家,然后摆弄钢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15时到社区的文体活动中心打一个半小时乒乓球……
许继社区成立于2002年,是依托许继集团成立的企地共建型社区,共有6个居民家属院,总人口7500余人,大部分为许继集团的职工及家属。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700人,占总人口的22%。该社区将15大类160项工作整合为“一有七中心”,即一个社区党校和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构建生鲜便利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5个便民圈,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许继社区有阳光书屋、诚信漂流书屋、电子图书阅览室,为居民阅读提供便利;社区卫生服务站让居民享受到“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生鲜便利店不仅为居民提供新鲜的蔬菜,还为居民提供接收快递、送货上门、交水电费等12项免费服务。此外,社区还定期组织居民学习插花、刺绣、茶艺、陶艺等家居技能,针对双职工家庭,开办了公益“四点半课堂”,请退休老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专门辅导放学后的小学生……形式多样的便民举措,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
2020年7月9日,《人民日报》以《河南许昌市解决百姓关键小事,打造15分钟便民圈——许继社区的幸福密码》为题,报道了许继社区以党建引领服务民生的经验、做法。
“幸福社区就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园,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买药、理发都有人上门服务。”“住在幸福社区真的很幸福,小孩子可以免费学绘画、书法等。大家互帮互助,邻里和睦,非常舒心。”10月31日,在建安区许由街道办事处幸福社区,提起在社区居住的感受,居民们纷纷表示“很幸福”。
幸福社区位于建安区老城区,下辖5个住宅小区,常住居民3802户、15200多人,辖区有党员257人,沿街商户138家。该社区以“热心”“暖心”“赤心”“诚心”“初心”为主题,成立了“五心”志愿服务队。“五心”志愿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帮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社区居民“心连心”。
一个个和谐美丽的社区,成为许昌崭新的城市名片;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见证了这座城区的温度与情怀……
老旧小区脱胎换骨,“气质”与“颜值”并存
位于市区延安路的延中小区建于1998年。经历了岁月的侵蚀,该小区楼房墙皮脱落,电缆如蛛网般密布,杂乱无章。为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宜居度,我市启动了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延中小区通过改造彻底变了模样。
10月31日,记者在延中小区看到,小区内设有四点半课堂和儿童游乐场,中心广场上有一段文化长廊,小区的红色环形步道宽两米有余,围墙旁是各种绿化树和健身器材。步道旁边的墙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国故事彩绘。改造后的延中小区路面平、路灯亮、排水通、功能全、管理优……从路面到墙面,从空中到地下,它的“气质”与“颜值”并存,处处焕然一新。
想要住得更舒心,不仅要提升居住环境,还要加强管理。延中小区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出台了文明公约。2019年,该小区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社区先进单位”。
延中小区的美丽蝶变,是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按照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战略定位,我市始终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制定出台了《许昌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许昌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筹资与财政奖补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形成“市级统筹、县(区)级主责、业主参与”的改造模式。
同时,按照《许昌市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要求,我市将老旧小区改造内容清单化,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取“一院一方案”方式,对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绿化、照明、围墙等统一改造,不仅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努力为其留住记忆和乡愁,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三分建,七分管。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我市全面落实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协调机制,根据业主的意愿,选定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引进物业公司等,确保老旧小区“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
城市绿意盎然,更加美丽宜居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功能越来越完善,成了居民的“幸福家园”。城市越变越美,许昌人过上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生活。
金秋时节,温度适宜。每当夜幕降临,许都公园便会响起欢快的乐曲,一边是上百人的广场舞大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笑逐颜开;另一边的灯光球场上,打球的年轻人辗转腾挪,青春与汗水飞扬。在春秋广场、清潩河游园、中央公园等地,一处处现代化的健身场地成了市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一座座透明的智慧阅读空间,就像市民家门口的“大书房”,源源不断地为大家提供着精神食粮。
翻开《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你会发现许昌的“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绿色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不仅建观赏型绿地,还要建林荫型、休闲型绿地,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市民对观赏、休闲、娱乐、健身、交往的需求。
2018年3月15日,《水利部关于印发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的通知》发布,正式公布许昌市为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今日的许昌,清潩河、灞陵河、运粮河、饮马河、护城河清水绕城,北海、灞陵湖、芙蓉湖、鹿鸣湖、秋湖湿地、东湖碧波荡漾,沿岸一桥一景,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一块块绿地、一个个广场,已经成为城市的绿色肌理。许昌这幅壮美的生态画卷,让群众尽享“宜居之城”建设的丰厚红利。
新闻连连看
世界城市日
世界城市日源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发布的《上海宣言》。《上海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2013年12月,第68届联大通过了设立世界城市日的决议。世界城市日以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总主题,每年根据当年情况设定不同的年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