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许昌往事

许昌首个“无地村”的幸福生活

□ 记者 陈晨 王威

拍摄于1990年的光明剧院放映室。 资料图片

请用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观看樊沟视频。

核心提示

20世纪60年代初,许昌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建设,把工业区规划在城西五一路沿线,一些原来在市区的工厂相继搬到那里。因此,原属于城西郊区的碾上、西关等村子,为了配合工业区建设,把土地划拨给工厂所用,而工厂会适当地给村里一些现金或者实物进行补偿。慢慢地,工厂越建越多,这些村子逐渐变成工业区。村民没了土地,身份也逐步变为工人和市民。如今的五一路街道办事处樊沟社区就是如此。它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1960年至1982年,土地全部被征用,成为第一个无地村,也是魏都区第一个农转非村庄,村民全部转成市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逐渐失去土地的日子里,樊沟人民积极发展副业,并在随后的发展中拓宽思路,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负债经营、滚动发展等,日子过得更好、更富足,有着更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支持工业建设,成为市区首个无地村和农转非村庄

“虽然是一个农村社区,但是村民早就没有土地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土地早就贡献了出来,基本上用于许昌早期的工业建设。像位于许继大道旁的许继集团,厂子就占了我们樊沟不少地。”10月27日,在宽阔、平坦的许继大道与向阳路交会处附近,樊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安国明指着许继集团一片整齐、气派的厂房告诉记者,1961年下半年,樊沟(当时被称为碾上大队樊沟生产组)从碾上分出,成立樊沟大队,王福央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樊沟村有1000多亩耕地,北至卷烟厂、南至新兴路、东至解放路、西至延安路,占地面积很大。

安国明说,21世纪60年代初期,樊沟村所在的五一路沿线开始了工业建设。

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只要政府需要,村里就把土地划拨给他们建工厂,工厂会适当给村里一些现金或者实物进行补偿。但当时给的并不算多。

从此,樊沟村走出了最终失去全部耕地的第一步。

“纸箱厂、化工机械厂、阀门厂、水泥厂、锅炉安装队……当时在我们村里征用土地的厂子数不胜数。特别是1970年,许昌继电器厂组建,随后大量占用我们村的集体耕地,加速了村子走向无耕地的进程。”安国明说,慢慢地,厂子越建越多,村民的地越来越少,到了1982年,樊沟村最终成为许昌市第一个无耕地村。

安国明说,1986 年,村民全部转为市民,樊沟村成为全市第一个农转非村庄。

失去土地后,樊沟人积极发展副业

“地处市郊,村民多以种地为生。没了土地的樊沟人日子最初并不好过。但我们没有消沉下去,而是积极发展副业,为村里增收,改善生活。”采访当天,说到最初耕地逐渐被工厂征用,村民如何增加收入,77岁的樊沟社区老党员李丙照不由得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我们集体开荒、烧窑、挖沙子、割草。1963年,村民还赶羊到开封、郑州,随着火车押运猪南到广州、北到哈尔滨。一星期一个来回,一趟挣十几块钱,回来把钱交给生产队挣工分。”李丙照说,他们村的樊子俊当时是食品公司的员工,通过他的帮忙,村民得到了食品公司正式工不愿意干的下力活儿——押送员,也就是把许昌本地收的猪、羊,或六七个人步行赶送到较近的周边城市,或通过火车押送到较远的外地。

李丙照说,这活儿又脏又累。比如,押送猪时,需要保证猪的健康和存活,就必须和猪同吃同睡在一个车厢里。冬天往北走,在透风的车厢里冻得够呛;夏天往南走,被难闻的味道熏得够呛。

“当时一节车厢要装100多头猪,分为上下两层,每层60头以上,各有一名押送员照顾猪的吃喝拉撒。白天需要时刻关注猪的健康状况,给他们按时喂食;晚上在车厢一角扫清猪粪、铺些稻草后,就贴着猪睡。”李丙照说。

“当然,除了照顾猪外,还要防止有人在半道儿扒火车偷猪。特别是火车到了山区,更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李丙照说,有一次,他随车押送一车猪到广州走到湖南衡阳,就遇到有人扒火车偷猪,幸好他警觉地和同车厢另一名同伴配合,才及时吓退对方。“

“虽然这活儿又累又危险,但当时的樊沟人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改善生活,咬牙坚持了下来。这就是樊沟人民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也为之后樊沟的集体经济壮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李丙照说,除了押运猪、羊外,他们开展的副业还有:1964年,生产一队往郑州、开封、哈尔滨送盐;1969年、1970年去榆林拉沙子;1972年、1973年,拉炉渣;1974年,到高庄废品店、供销社(南城墙街)打包等。

拓宽思路,退休居民待遇连年递增

“随后的历任书记也都拓宽思路,开办低压开关厂、健乐饮料厂、光明剧院等,为村民谋福利。”安国明说,1997年9月,他当选为樊沟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集体欠外账40多万元,年收入20万元,退休村民每月领40元,勉强维持生计。为了改变现状,他便和新“两委”班子反复讨论,最终确立“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负债经营,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使土地增值、经济增收、居民增利”的发展目标。

“1999 年5 月,社区位于五一路与许继大道交会处东北角的一排平房因为年久失修,租金很低也没人愿意租。”安国明说,社区干部经过认真研究,对居民反复做工作,决定将这一排平房扒掉,建成一座4 层楼房。但是,当时社区没有资金,咋办?他们便发动居民集资。

2000 年,社区居民集资80 多万元,又从银行贷了几十万元,房子顺利建了起来,并且很快租了出去。

“房租从过去的20 多万元增长到100万元。”安国明高兴地说,有了第一桶金,社区干部和居民信心更足了。于是,他们又对向阳路、五一路樊沟街段的临街70 余间门面房进行了彻底改造,租赁收入比过去增长了10 余倍。

“2003年,位于五一路中段的3户樊沟居民的房子被拆迁,建成现在金百万酒店所在的三层楼;2014年,社区‘两委’搬离原向阳路中段办公大院,建成许昌市第一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14年年底,在延安路原400平方米老旧门面房的基础上建成如今月半湾酒店所在的大楼,新增现代化的门面房5000平方米。”安国明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樊沟社区集体股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已增为500余万元,居民福利待遇稳步提高,每户拥有70—100股不等的股份,居民退休金由过去的40元/月增至现在的2000元/月,每100股每年分红3000元。其中,70岁、80岁、90岁以上的老人再分别增加100元、200元和300元的退休金;对亡故后实行火化的退休居民,一次性补发20个月的退休金。

“下一步,我们谋划在向阳路中段打造面积超过42000平方米的祥泽文化大厦,继续引领社区集体经济强势增长,力争在短时期内使经济收益翻两番,把樊沟建设成为更幸福、更和谐的新时代最美社区。”采访最后,安国明信心满满地向记者介绍未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