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好大一棵树·分类

郑庄古柏:长于墓前,守护小村

郑庄古柏

□ 记者 吕正子 文/图

好大一棵树

第105期

树种:柏树

树龄:160年

地址:国家许昌经济技术

开发区郑庄村

柏树是一种常见树种,分布极广,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种植。在人们的印象中,柏树常与陵墓、庙宇等有关。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庄村就有这样一棵柏树。它挺立于坟墓前,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百年风雨。

160岁古柏“生于”晚清

10月31日是个晴天,深秋午后的阳光洒在许昌城南的土地上。许广高速公路和小泥河之间夹着一座名叫郑庄的小村子。

郑庄村村北有一片被房屋、果园和道路“合围”的坟地。坟地南端一座坟前,长着一棵高高的树木。这是一棵柏树,从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它虽然挺拔,但并不高大,与周围的树木相比有些“矮”;树干也不粗,一个成年人就可将其环抱;上部的树冠有些稀疏,不像其他树木那样遮天蔽日。

“别看这棵柏树其貌不扬,它已有100多岁了!”正在旁边劳作的郑怀中老伯介绍,清朝道光年间,郑庄村有个名叫郑凤武(音)的乡贤。他喜好结交朋友,又懂得医术,很有声望。柏树下那个低矮的坟丘就是他的墓。传说这棵柏树是郑凤武去世后埋葬时栽植的,已有160岁。

林业部门曾对这棵柏树进行勘测,得出了更准确的数据:树高8米,胸径80厘米,冠幅直径10米,树龄160年。

传说小村是守墓人所建

“柏树长得慢,100多年了才长这么高!”郑怀中说,树下郑凤武的坟墓原先是砖砌墓——坟墓外包了一层砖,20世纪70年代被人拆掉了。后来,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剥蚀,这座坟越来越低,成了现在的样子。

古柏、古墓均是晚清的产物,可郑庄村的历史要遥远得多。“传说,我们村的老祖宗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部下,俺村建在这里就是给郭子仪守墓的!”郑怀中介绍,郑庄村的地势不凡。他今年64岁。在他小时候,郑庄村村北有一座高高的土岗,村南是蜿蜒东流的小泥河,村东有一条排水沟,村西有一条洗眉河;村旁还有一座高大的土冢。

郭子仪是唐朝大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史书记载,他死后陪葬于建陵。因此,郑庄村的古墓肯定不是郭子仪的。但这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郑庄人又是为谁守墓的?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郑庄村的古冢已经消失,就连村东的排水沟、村西的洗眉河都已断流,村北的土岗也被铲平了。

曾经守着小河没水吃

过去,郑庄村虽然三面环水,但是用水困难。“这3条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郑怀中说,一方面,3条河流到了枯水期水流很小,有时甚至断流,根本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雨季河水暴涨,杂质很多。因此,郑庄村人如果使用河水,会秉持“夏季不吃冬季吃”的原则。郑庄村人还尝试着在村中打了几眼机井,可水质很差。村民往打出的井水中加入洗衣粉洗衣服,居然不起沫子。

直至20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为郑庄村打了深井,并使用了无塔供水,终于解决了郑庄人的吃水问题。

如今,小泥河依然在郑庄村村南蜿蜒流淌。河两岸,亭台楼阁随处可见,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星罗棋布。这条发源于建安区西部的小河,因疙瘩闸的拦蓄,把自己最美的一段风景留给了郑庄村。

那棵矗立了160年的老柏树也将和小泥河一起,守护这座安详的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