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深三度

昔日“龙须沟”变身“千亩游园”

位于清潩河游园的“时光隧道”桥

记者 张汉杰 文/图

深秋的清潩河游园色彩斑斓,如同连绵的七彩画卷。市民习惯称她“千亩游园”。

清潩河游园绿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许昌市规模最大的绿化工程。正是这项浩大的工程,让许昌人“送”走了昔日的“龙须沟”,迎来了美丽的清潩河游园。它的变迁不但永久地镌刻在了许昌人的心中,而且见证了生态许昌日新月异的发展。

107家单位分段捐建,河道里几乎成了人的海洋

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群众迫切的现实需求。丁晓卡说,春秋广场于1998年建成开放,为许昌人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但因场地小,难以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

“那时候,许昌除了西湖公园、灞陵桥景区和春秋广场外,没有太多像样的广场、游园!”市民王巧玲说,听说沿清潩河要打造一个“千亩游园”供大家休闲、游玩,群众都非常支持。

“清潩河游园由我市107家单位分段捐建而成。其建设是从1998年秋开始的!”在建设中,丁晓卡担任技术指导。按照当时的规划,清潩河游园建设北至八龙桥以北300米,南至许扶运河与清潩河交汇处附近的小铁路桥,全长4500米,总面积1500多亩,绿化面积1054.5亩。当年,平整地形、清理河道、挖坑种树,基本上全靠人力。

“4500米长的河畔几乎成了人的海洋。来自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手舞钢锨翻地铲土,挥洒热汗,整个工地热火朝天。”这是媒体对当时建设场景的生动描写。

在全市人民的支持下,1999年3月至5月,全市107家单位克服重重困难,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游园一期工程建设。

丁晓卡说,大规模捐建滨河绿地,许昌在河南省地级市中当时是首创。外地单位纷纷来参观学习。

从前水量丰沛、鱼虾成群

后来变成许昌“龙须沟”

11月3日,清晨的清潩河游园热闹非凡,聚集了不少晨练的市民。跳舞、练剑、打太极拳、抖空竹、慢跑……市民用自己的爱好,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如今,清潩河两岸风景秀美,乔木、灌木、花、草、藤搭配巧妙,景观小品散布其中。高大的垂柳、青桐等亭亭如盖,游人漫步在绿荫下心情舒畅。

发源于新郑市具茨山风后岭白龙潭的它是流经市区的一条景观河,经长葛市、建安区、临颍县一路奔波,最后在鄢陵县陶城镇东南汇入颍河,流域面积达2300平方公里。这条河滋润了两岸的土地,造就了“许昌古十景”之“潩水潆洄”。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条河成了“龙须沟”。

“当时的清潩河又脏又臭,岸边垃圾成堆、荒草丛生!”许昌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副主任丁晓卡对清潩河的旧貌有着深刻的时代记忆。早在清潩河游园建设之前,清潩河两岸就因缺乏有效管理,道路坑洼不平、垃圾遍地,死猫、死狗等被丢弃在杂草中。

“现在的清潩河水多、清澈,河两岸景色秀美,这在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当日上午,正和老伴儿在清潩河游园散步的赵新成老人笑呵呵地说。76岁的赵新成老人是魏都区北关社区人,幼时常在清潩河岸边玩耍。

赵新成回忆说,他小时候,清潩河和市区的灞陵河、运粮河等河流一样,水量丰沛、鱼虾成群,有时在汛期还会发生洪涝灾害。后来,这种情况慢慢变了。清潩河一开始是春季、冬季断流,部分河床裸露,河水发黑、发臭。一段时间后,河水经常断流,部分河段即使有水也臭不可闻。当时人们怨声载道,戏称其为许昌的“龙须沟”。

经过多次改造

游园景致美不胜收

2000年,游园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提高了游园的艺术品位,增强了服务功能。二期工程中,又增建了10多个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景点,突出了三国文化内涵,艺术品位进一步提高,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随后,我市不断对清潩河游园进行完善。

2014年,我市在三大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再次对清潩河进行大规模的提升改造。清潩河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北至长葛市与建安区交界处,南至瑞贝卡大道,全长20.3公里。按照“聚人”“兴文”“理水”的理念,我市着力将清潩河打造成“彰显生态文明的绿色画卷、展示文化变迁的历史长河、汇聚城市人气的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我市在提升清潩河游园的同时,注重设置各类健身设施,为市民健身、休闲提供诸多方便。宛如莲城绿色玉带的清潩河游园,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有各种健身设施、儿童乐园,形成了一个可以让市民回归自然的“清潩河健身圈”。漫步在水绿交融的河畔,感受这座城市给我们带来的舒适,幸福感与获得感油然而生。

今年,我市在清潩河游园八一桥至建安桥段设计了10处雾森系统,打造出“梦幻森林”。市民可以置身若隐若现的茫茫雾海中,呼吸湿润清新的空气。家住清潩河游园附近的李女士说,她每天都会来游园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身心舒畅。如今,该游园已成为许昌的城市名片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