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金超3.2亿元

精准救助,有序推进兜底保障工作

本报讯 (记者 张辉)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政策,确保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金超过3.2亿元,共建立和设置兜底机构186个。

累计发放困难群众

生活救助金3.2亿多元

11月2日中午,鄢陵县望田镇店东刘社区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刚把女儿从学校接回家的张春营钻进厨房做饭。年过四旬的张春营患有四级智障,父母已经去世,妻子患有二级智障,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2017年,张春营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两项补贴”、低保等让他家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张春营只是众多受益于兜底保障政策的贫困群众之一。“民政兜底保障主要体现在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救助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等方面。”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叶豫峰说,“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1810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3361.4万元;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2671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7328.5万元;共有城市特困人员1286人,发放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929万元;共有农村特困人员20644人,发放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9560.2万元;共实施临时救助449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85万元;共有孤儿781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53人,发放基本生活费用1060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金超过3.2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4589.3万元。

建立和设置

兜底机构186个

“在这里,生活有人照顾,还能和老伙计下棋,日子过得真舒心。”11月3日,禹州市无梁镇敬老院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一间住室的门口,52岁的乔军红和老伙计在悠闲地聊天儿。

5年前,乔军红因一场意外导致双腿受伤。其父母都是患有重病的八旬老人,每年花费很多医疗费。2016年,乔军红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6月,在镇、村干部的协调下,他搬到镇敬老院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生活。

建好设施是做好兜底保障工作的必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类推进县级“四院一中心”、居村联养点、医养结合点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切实提高兜底保障能力。自2018年起,我市对农村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推进县级福利院和农村幸福院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和设置兜底机构186个,新增床位3076张。目前,根据兜底对象个人意愿,我市已落实敬老院、精神病院、卫生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和福利院集中兜底2075人,居家分散兜底3035人。

8400名贫困群众

享受民政救助政策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出台了《关于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实行6至12个月低保“渐退”期;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人员及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给予重点保障。

我市拟定了《分散供养人员代养服务协议》,要求全部分散供养人员与代养人签订代养协议,切实加强对分散供养人员的兜底照料服务,确保分散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不出问题。此外,我市还持续对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面排查,并对已脱贫的加强监测。

“今年年初,全市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8728人,目前已享受民政救助政策的有8400人,占96.2%。”叶豫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织密民政兜底保障网,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