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昌往事

大旱之年,背着“龙王”街头暴晒

□ 记者 贾同岭 杨佳倩

高桥营社区南部的灞陵河 记者 贾同岭 摄

居民李清彬介绍村寨西门旧址。记者 贾同岭 摄

↑请用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观看高桥营视频。

核心提示

高桥营,相传是曹操在许昌周边设置的九营十八寨之一,因附近有座高大的石桥而得名。民国时期,高桥营修有高大的寨墙,四周有寨河环绕。匪患袭扰许昌时,附近村庄的居民牵着牲口、带着家眷来避难,有亲戚的投靠亲戚,没亲戚的席地而居。夜幕下的高桥营街道上人畜混杂,乱作一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寨墙已不在,夜幕下的高桥营社区路净街亮、安静祥和,村民幸福安康。

曹军屯兵处,因附近有座高桥而得名

11月3日,记者一行来到城北的高桥营社区。该社区位于劳动路与北环路交叉口北侧,与板桥社区接壤。高桥营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金凤介绍,高桥营社区隶属于魏都区高桥营街道办事处,原名为高桥营村。

记者在社区中找到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位是73岁的刘满仓,一位是83岁的李清彬,他们都是高桥营社区原党支部书记。谈起高桥营的往事,两人娓娓道来。

“俺村原名叫石梁寨,村边的灞陵河原来叫石梁河。”李清彬说,高桥营位于灞陵河和清潩河的中间,地势较低。三四十年前,许昌经常遭遇洪水,高桥营一带经常被淹。“村中的地下水位很低,用铁锹在地上挖一下就出水。”

“那几年,年年发洪水。有一年发了18次洪水,村外的田地里满是积水,明晃晃一片,没有下脚的地方。”刘满仓对村庄发洪水的记忆十分深刻。那时候,庄稼几乎全泡在水里,在地里刨出来的红薯放在一边的沟里一涮就能吃。

有水就有桥。旧时的高桥营南边有一座高桥,村庄由此得名。“相传我们村是曹操在许昌设置的九营十八寨之一,因附近有座高大的石桥而得名。”李清彬说,这座高大的石桥位于村南灞陵河高营闸附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桥还在。后来由于附近的许密官道改线,石桥失去意义,桥上的栏杆和石板被村民挖走烧成了石灰。不久,石桥便消失了。

“在我小时候,这座桥很大,但是不算太高。关于它的‘高’,民间流传的故事很玄乎,说小虫(麻雀)在桥上下个蛋,落到地上就出窝了。”李清彬笑着说。

旧时村四周筑有高墙,周边乡亲在此躲避匪患

高桥营原名叫石梁寨,四周修有寨墙和寨河。

当天,在该社区东西大街的西头,李清彬指着路边的一栋红房子说:“当年,这里就是我们村的西寨门。寨门外的寨河上有吊桥,白天放下去,晚上拉起来。吊桥的前方是石梁河,也就是现在的灞陵河。两条河保护着村民的安全。”

据社区老人介绍,旧时高桥营仅有一个西门,村民出了西门后,可以沿许昌至密县的官道到许昌城。寨墙底部是土墙,上部修有砖石垛,易守难攻。

村中还有一座3层楼高的阁楼,高约20米,墙体厚约1米。当土匪攻打寨墙时,村中的老弱病残躲在楼顶的隔间中,下层用木板隔开,外人无法打开。等到土匪离开后,阁楼中的村民才敢下来。

该阁楼在许昌城北相当出名,是城北为数不多的高楼之一。相传,站在许昌北城门外便能望见。该楼在村中挺立百年,为高桥营村的地标建筑。后因年久失修,几年前的一天该楼轰然坍塌,英姿不再。

清末民初,许昌周边匪患四起,民不聊生,大村庄纷纷修建寨墙自保。当年,各村集资修寨,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我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修寨。”刘满仓说,当年高桥营村的大户王马家曾斥巨资修寨墙,为此家道中落。

寨墙修成后,村中青壮劳力被编成护卫队,轮流巡逻打更,保家护院,使得高桥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安全村。民国时期,土匪袭扰城北时,附近辛张、李庄、板桥等村的居民于傍晚时分牵着牲口、带着家眷来避难,有亲戚的投靠亲戚,没亲戚的在大街上席地而坐。夜幕下的高桥营街道上人畜混杂,乱作一团。

“三王四刘一郑家”,其余都是外来户

高桥营的人口最初可用“三王四刘一郑家”来概括。刘满仓介绍,高桥营的居民相传均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后代。最初形成村落时,村中只有三家姓王的、四家姓刘的、一家姓郑的。后来,随着村庄规模的不断壮大,这才有了其他姓氏的居民。

李清彬介绍,高桥营村曾有一座关帝庙,面阔三间,庙址在如今的社区十字街南部。庙内有关羽、关平、周仓等泥坯神像。此外,庙内其他房间立有土地爷和龙王爷的神像。其中,龙王爷为木坯神像。每年夏季大旱时,村民们便喊道“宋铁头快背龙王爷出来晒晒”。

宋铁头是村中一宋姓男子,做过会上的斗行(粮行中间人)、白事的架子头(抬棺的领队)。他胆子大,性子暴,睚眦必报,从不吃亏,村里谁也不敢招惹他。因此,背龙王爷出门晒太阳的活儿只有他一个人敢做。

中午时分,宋铁头走进龙王庙,将龙王木坯神像背至村中十字街口的神台上。神台为砖头砌成的平台。宋铁头将村中的龙王爷神像背到神台上后,让其在太阳下暴晒,并说:“龙王爷,晒太阳的滋味不好受吧,赶紧下点儿雨凉快凉快吧。”

晒龙王爷是对龙王不作为的一种警告。一天不下雨就晒一天,两天不下雨就晒两天,直到下雨为止。晒龙王爷求雨的做法,代表着旧时民众的一种无奈的迷信诉求,许昌各地均有这种“传统”。

一年冬天,一群官兵驻扎在高桥营。风雪交加的夜里,兵营冷如冰窟,几名官兵四下寻找木材烤火取暖。他们走进龙王庙,见高大的木坯神像有两三米高,正是烧柴的好材料,不由分说将神像抬了出来,劈开就烧。

官兵烤火的地方在一名老太太的家门口。老太太从门缝里看到龙王爷神像被大火烧成灰,吓得赶紧下跪,连连磕头,口中念念有词:“罪过,罪过。”

“关帝庙在1958年左右被拆。当时正在‘破四旧’,关帝庙属于破除对象,而且建护路房缺少砖木,于是人们将关帝庙的砖瓦和梁檩一一拆除,在铁路边建起了护路房。”李清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