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许昌往事

两河滋养,高桥营“舒坦人”挺多

□ 记者 陈晨 王威

83岁的社区居民,曾当过高桥营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清彬在介绍村里的旱船演出道具。记者 陈晨 摄

请用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观看高桥营视频。

核心提示

位于许昌城北的高桥营街道办事处高桥营社区因社区南部曾有座高桥而得名。社区水系丰富,东西两侧有我市两条重要河流,清潩河和灞陵河蜿蜒而过。因此,早年地势较为低洼的这里一到盛夏雨季,就很容易河满水溢。然而,水患虽然给曾经的高桥营人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河水退去满是淤泥的土地因非常适合簸箕柳生长,给当地带来不小的好处。同时,高桥营人还非常喜欢传统表演和戏曲表演,每逢重要节日,都会被邀请外出表演,能人辈出。

当地盛产簸箕柳,有人曾靠它“因祸得福”

“看,这条从我们村边蜿蜒而过的河就是灞陵河,以前也叫清泥河。顺着河道往南,过了北环路有个高营闸。高营闸的南边,是那座我们社区因它得名的高桥所在地。如今,那座高桥已经不在了。”11月3日,在高桥营街道办事处高桥营社区最西侧一座横跨于灞陵河上的小桥旁,83岁的社区居民、曾当过高桥营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清彬指着桥下碧波荡漾的河流跟记者介绍。他说,不仅是灞陵河,他们社区的最东侧还有清潩河流过,这两条算是许昌非常重要的河流了。

李清彬说,两条河流多年以来滋养着社区的土地及高桥营人。虽说河水在许昌解放前后时有泛滥,但退水后的淤泥滩地成了簸箕柳生长的温床,当地居民用它编簸箕进行售卖,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好处。“当时村里到处是簸箕柳,特别是洼地和河边,长势最旺。人们把簸箕柳割回家,夏天种地,冬天农闲时就编簸箕。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编簸箕,卖簸箕是当时村民的主要副业,在方圆百里很有名。”李清彬说。

“由于我们制作的簸箕工艺好,用的是蒸过的红条子,加上手艺精,所以我们编的簸箕很好卖。”李清彬告诉记者,漯河市临颍县也盛行编簸箕,曾同时出现在庙会的集市上。但是,临颍的簸箕不如高桥营的簸箕卖得好。“我们编的簸箕密,更耐用,反过来扣地上,上面能站人。”李清彬说,后来由于簸箕制作太过复杂,加上用的人越来越少,价格低,收益不高,慢慢地,没人再编了。1980年前后,彻底没人编簸箕了,如今会这门手艺的人很难找到。

采访中,关于簸箕柳,李清彬给记者讲了一个有人靠它“因祸得福”的故事。李清彬说,20世纪50年代,从板桥村迁居到他们村的张春堂经常受人欺负。“当时板桥人得知张春堂要重新买地,就故意把他灌醉,骗他买下了一块儿位于板桥与高桥营交界处的5亩洼地。这地在当时是最赖的,种啥庄稼都绝收。”李清彬说,没想到的是,本来最不好的地,种簸箕柳却长势最好。

因此,张春堂带着4个儿子和1个侄子一起种簸箕柳,然后编簸箕卖。张春堂干了两年,越来越富,日子越过越好。

王马、刘八家底厚,是村里有名的“舒坦人”

“张春堂算是我们村当时的‘舒坦人’,而像他这样的‘舒坦人’,我们村还有不少。”从编簸箕说到了曾经村里的“舒坦人”,李清彬的话也多了起来,“还有两个‘舒坦人’,我对他们的事儿也略有耳闻,一个叫王马,另一个叫刘八,算是村里的传奇人物。”

李清彬说,王马祖上是地主,到他这一代更是村里的首富,家里的房子是三进院,耕地有200多亩。“听村里比我还大的老人说,那时讲究门当户对,他妈是当时城里孙湾儿有钱人家的闺女,嫁过来时还带着丫鬟。”李清彬说,后来王马家败落了,而败落的原因是建寨墙、挖寨河。

“那时匪患比较多,村里为了防匪患,特别是富户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被抢夺,就商议着建寨墙、挖寨河。王马当时是首富,肯定是支持建寨墙、挖寨河的。”李清彬说,听村里老人讲,建寨墙需要不少钱,贫苦家庭拿不出,只有富户拿。当然,寨墙也是为了他们而建的。王马当时拿的钱最多。后来,寨墙慢慢建成,王马的钱也花了不少,加上连年匪患战乱,王马家就逐渐败落了。

说完了王马,李清彬又说起了刘八的往事。他说,刘八的发家史并不怎么光彩,下场也不是很好。刘八小时候在洧川一个药铺当学徒,有一次,药铺老板让他拿着钱去采购一批药材。他回来后非但没有把药材买回来,还说采购药材的钱被土匪劫了。“当时不少人说,他把进药的钱私吞了。这是他犯下的第一件不光彩的事儿。”李清彬说,还有一件不光彩的事儿。刘八本家的一个姐姐或妹妹在城里住,是比较有钱的人。有一次,其托他在高桥营老家买几十亩地置办产业。结果,他虽然把地买了,地契上却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把这些地都据为己有。

“刘八一跃成为地主。但是,后来他没少挨批斗。”李清彬说。

人送外号“一声雷”,优秀的唱腔能“解围”

“说是‘舒坦人’,其实也都只是‘舒坦’了一时,算是村里的传奇人物。”采访中,同样当过高桥营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满仓接过李清彬的话茬儿,讲了一个村里的传奇人物郑中全(音)的故事。

刘满仓说:“许昌解放前,我们高桥营人就喜欢传统表演和戏曲表演,成立有高跷队、旱船队、舞狮舞龙队、戏曲队,经常被请到周边和庙会去演出。许昌解放后,村里成立了高桥营村越调剧团,红极一时。”刘满仓说,当时村里不仅有戏曲队,还有不少唱功了得的唱将。郑中全是其中之一,外号“一声雷”。

“他的声音洪亮,黑脸唱得极好。”刘满仓说,怎么形容他唱得好呢?有一次,郑中全和村里人去洧川拉柳条,走到小召乡东边,车子不小心陷到一个大泥坑里,一行人怎么也推不出来。说来也巧,这时小召乡正逢会,搭台唱大戏刚敲了开场锣,锣鼓声就传到了郑中全耳中。此时,郑中全正卖力推车,不知是条件反射还是一时技痒,他忍不住趁着这锣鼓声吼了一嗓子。

“吼这一嗓子不打紧,可把唱戏的戏班惊住了,懂行的他们立马派人寻找是哪里来的高人。”刘满仓说,戏班的人最终找到郑中全,再三邀请郑中全上台唱几段。“当天不让他走,后来不仅把车给他推了出来,还热情地招待吃喝,一直等到当地庙会结束才舍得让他走。”

刘满仓说,1966年至1976年,由于各种原因,高桥营的这类文化活动中断了较长一段时间;近年,在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金凤的组织下,又重新发展起来。

“2010年,我们成立了高桥营社区狮子盘鼓文化艺术队,开展了不少活动,也进行了不少演出。”采访最后,王金凤说,他们这个演出队如今不仅进行狮子、盘鼓演出,还有旱船、越调、秧歌、小品、豫剧等多个节目,在十里八乡很有名,去年还获得许昌市网络春晚第一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