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嘉 文/图
好大一棵树
第106期
树种:国槐
树龄:300多年
地址: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
汉魏许都故城位于如今的建安区张潘镇境内。时光飞逝,汉魏许都故城遗址虽然早已被辟为田园,但城垣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据勘测,东城墙遗址位于城角徐村西南方的一条小路上,村中的老人说村子因此得名。记者探访的古树就生长在这个村子里。
300多年古槐被尊称为“槐仙爷”
11月5日早上,村民出门劳作,不少老人坐在院门口晒暖儿。
振兴路是城角徐村内一条东西走向的路,村民说这条路是村里最早的主街,只不过如今平坦的水泥路替换了以前的土路。在振兴路中段,一棵高大的老槐树伫立在路旁。此树有两层楼高,虬枝盘曲,树干约有一抱粗,整体向东北方倾斜。大树虽有300多年树龄,但新枝旁逸斜出,生机盎然。
71岁的徐绍康喜欢研究村里的历史。他说,这棵大槐树被城角徐村村民称为“槐仙爷”。“我在村子里长大。打我记事起,这棵树就是这个样子。”他说。
老槐树的树龄是个谜。“我的爷爷也不知道这棵槐树有多少岁,村里的老辈人说这棵树至少有300岁。老树以前生长在一处宅子的院墙后面。”徐绍康说,村民对老槐树很敬畏,在树下修建了护墩,都盼着老槐树就这样一直生长下去。
城角徐曾叫郑家楼
“城角徐的族谱修订于光绪年间。上面记载,600年前,先祖从山东定陶迁徙至此。”徐绍康说,当时一同迁来的有弟兄七人,都在建安区附近。“老大叫‘兴’,搬迁至秋湖附近。来这里的是老二,叫‘顺’。”
据徐绍康介绍,这名叫“顺”的先祖搬迁到此地时,这里叫郑家楼,村里多是郑姓人家。时光荏苒,“顺”的后代在此地开枝散叶,人丁逐渐兴旺。后来,郑姓人家有人在外地当了大官,全部迁离此地,只剩下“顺”的子孙。
“当地人都知道,我们村在汉魏许都故城遗址的城墙下。后人因此把村子的名字改成城角徐,意思是城墙边上的村子。”徐绍康说,村子附近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农田之下掩埋着两座故城,下层是许国故城,上层是汉魏许都故城。这里曾风光无限,一派繁华胜景,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附近的人说这里抓一把就是故事传说,踢一脚就是秦砖汉瓦。
“前些年,我们村因为交通不便、经济薄弱、环境差,成了省定贫困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子摘掉了‘贫困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绍康说,村里以前的荒坑、土路没了,变成了游园、绿地。村子被评为美丽乡村,村民正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
东城墙旧址在城角徐村西南方
城角徐村所在的张潘镇位于许昌市建安区东南部,南与临颍县交界,东与鄢陵县相邻,北靠五女店镇,西接将官池镇。张潘镇因汉献帝的张、潘二妃葬于此而得名,境内三国文化遗迹星罗棋布,现存有汉魏许都故城遗址、毓秀台、汉张公祠、愍帝陵、徐晃墓、郄虑墓、张潘二妃墓、三姓柏、地震碑、关羽辞曹归刘碑等。
经文物部门勘测,汉魏许都故城东城墙旧址就在城角徐村西南方的一条小路上。据了解,汉魏许都故城分内城、外城。内城系皇城,在外城东南部,呈正方形,面积约1.44平方公里,高出地面约3米,轮廓较明显。其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面积约500平方米,相传为汉献帝祭天之坛,是汉魏许都故城的地面遗存。截至目前,已探明外城西城墙、南城墙、北城墙、东城墙长8000多米,发现城门9处、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的矩形墩台,用于从侧面攻击来袭的敌人)3处,并收集到礌石、陶片、鬲足等文物。
曾经繁华热闹、充满烟火气息的“许国”和“许都”,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两朵浪花转瞬即逝。城角徐、老槐树是许都这座早已消失的千年古城留给人们的记忆符号。历史遗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留住它们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而且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