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应玚的“子在川上”之叹

□ 冯才

这篇《别诗》恐为离别故乡、亲友分手之作。作于何时难以考察,不过从曹植《送应氏诗》可以得到一点儿启发。曹植《送应氏二首》作于建安十六年。应玚在《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中说:“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曹丕任五官中郎将亦在建安十六年,由此可推知应玚北游至邺城,投奔当时留守的曹丕。曹操于建安十七年正月回邺城,十月东征孙权,或许应玚从征,所以说“今冬客南淮”。那么这首诗可能是写于建安十六年,与曹植送别诗为先后之作,或以此诗答曹植。

这首《别诗》共八句,分为两层。前四句写景,景中寓情,后四句抒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诗的前四句是触景生情之作,“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诗人面对黄河大水从西北高原奔泻而下,想到了古人传说的黄河九曲,波涛浩荡,势不可挡,直奔投北方流去。黄河从洛阳北向东流淌,故称东北流。正反映他北上要渡河,诗人妙笔生花,状出黄河九曲、奔腾不已的雄伟形象。下两句是写实与幻想并用,丰富了黄河形象。它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直奔沧海,而沧海横流又有巨大抽引力,使黄河水流无法停歇。一个“赴”字状出水流之急,更赋情韵。一个“迹”字承接“赴”字,状出大海从容不迫之貌,不停地接纳河水。一急一缓,摇曳生姿。景象壮观,意境阔远,气魄宏大,动人心魂。赞叹、惊异、畅快之情,从笔底流出,而又深有寄托,比衬出下面的万里之行,亦寓有孔子“逝者如斯”之感,为后四句抒情张目。

后四句写远适万里,而又不能归之情。“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诗人写自己踏上万里征程的阳关大道,想到归来故乡,但现在还没有归来故乡的条件,为此对黄河连声叹息,致使自己内心忧愁和伤痛。这四句是写作者面对滔滔万里的黄河,忽然想到自己远行万里,与之相比,何其相似。黄河奔流入海,绝不复返。可是自己求仕在外,万里奔波,时光流逝如黄河之水,短暂即逝。年华老大,功业未就,没有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条件。思亲怀乡,时光流逝,求仕焦急,齐聚内心,矛盾冲突,日夜折磨,难以排遣,致使五内俱伤。逢景遇事,即进发而出,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诗人以自已感伤的形象作结,意味深长。

这篇赠别诗写象选境,精巧警人。诗人以黄河形象起典作比,比衬自己求仕的万里长征。水流入海,有归宿之处。而自己求仕无成,求归不能,故而有“子在川上”之叹。这就把个人遭际同时代变乱、圣人心胸联系在一起。

小诗语言流畅,不加雕饰,自然浑成,重视篇章的整体美,而不追求华丽词句,可谓是言浅意深、富有诗味。

别诗

应玚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