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关注

金菊金果金点子 村民过上好日子

来听听城角徐村的脱贫故事

村民徐荣义(左)在城角徐村产业扶贫基地查看金丝皇菊的生长情况。 记者 李嘉 摄

核心提示

走在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的乡间沃野,人们看到的是产业强、环境优、生活美的斑斓画卷。

扶贫干部的金点子,让城角徐村的田野里回荡着乡村振兴的交响曲,令乡里乡亲由衷地感叹:“日子好喽!”

□ 记者 李嘉 王志鹏

金点子让田间寸土生“黄金”

11月5日上午,记者走进城角徐村东部的产业扶贫基地,只见十几座瓜蔬大棚连成片。大棚内,一棵棵翠绿色的火龙果树长势喜人,一垄垄蔬菜碧绿生青;大棚外,花瓣肥厚的金丝皇菊迎风招展,葡萄藤缠上了架子……

“这些金丝黄菊可以摘了。别看棚间只种了不到1亩金丝皇菊,去年到现在可是挣了近1万元钱。”在大棚旁边的金丝皇菊地里,村民徐荣义一边摘金丝皇菊,一边笑着说。

徐荣义今年78岁,是村里的低保户,独自生活。其老伴儿2017年去世,女儿嫁到外地。如今,他不但拿着公益岗位的工资和每年大棚2000元的分红,而且在扶贫基地里干些除草、施肥的零活儿,每天能挣60元钱。

“基地目前有12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占地19.4亩。其中,2棚火龙果6月挂果,9月采摘,可以卖到明年2月。”建安区文广旅局驻城角徐村第一书记杨广文说,除了火龙果以外,该基地棚内轮茬儿套植西瓜和黏玉米,豆角和平菇、香菇,菜椒和玻璃脆芹、上海青等。

“我们利用棚间空地种植金丝皇菊、葡萄等多年生植物。去年花2000元购入5000株金丝皇菊。我们把成熟后的金丝黄菊加工成花茶,卖给采摘游的游客,不到1亩地收入近万元。”杨广文说,基地走的是绿色采摘路线,夏季每天可吸引50名左右的游客前来采摘,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让一大批村民从中受益。

“我们的思路是种植品种多样化,在不同季节轮茬套种,瓜果蔬菜啥都有,寸土寸金,增产增效。”杨广文信心十足地说,“我们打算扩种金丝皇菊,再种一棚线椒、两棚黄椒。等辣椒收获后,套种黄瓜、菜椒、番茄等,还是一年三茬,保证稳产增效。”

荒坑污水绝迹,美丽乡村扬名

城角徐村,水泥路宽畅、整洁,两旁栽植的绿化树郁郁葱葱,迎宾路、致富路、前进路、小康路等绿色路牌清晰明了。迎宾路上,一名保洁员正拿着抹布认真擦拭垃圾桶,另一名保洁员背着喷雾器进行消毒,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顺着迎宾路往村子中心走,记者被党群服务中心附近的一个游园吸引住了。游园中心是个池塘,两条栈道与池塘中心的亭子相连,回廊亭榭,十分雅致。池塘四周设有树桩式围栏,围栏外的草地上点缀着簇簇争相绽放的菊花,几名村民正在这里沐浴阳光。

“村里环境变好了、垃圾没了,有处玩儿和聊天儿了,住着更舒坦了。”村民徐合国倚着湖边的栏杆,指着湖中的亭子感叹道,“我都不敢想,这里曾是一个大荒坑,每年雨季垃圾满坑、蚊蝇乱飞。”

“我家就在坑边,每次回家要走坑边一条不到2米宽的土路,难受了好多年。以前,村里全是土路,大大小小的荒坑有10多个,坑里不是垃圾就是污水。家家户户备有胶鞋,不然下雨天没法儿出门。”徐合国回忆道,2017年,村里开始整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美的是,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起了好听的名字。就连各家门前的土路都硬化了,还修了下水道。”

“荒坑变游园只是俺城角徐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城角徐村村委会主任徐全成说,从2017年开始,城角徐村先后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路灯照明工程、花卉进村工程,以前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天然气入户也得到实现。“2019年,俺村建了一个小型污水处理站,铺设了污水管网,村民家中的生活废水都能顺利排入。荒坑、污水在俺村绝迹了。”

“好的环境让大家养成了爱村、爱美的习惯。现在连小孩子都自觉地将垃圾投到垃圾桶里。2019年,俺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徐全成自豪地说。

村里有了舞蹈队,舞出农村新风尚

“晚上,俺村广场上热闹得很,跳广场舞的、下棋的、聊天儿的……”在小池塘边居住的徐现超说,随着村子环境的不断改善,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个月,该村会放映1到2次爱国主义电影和戏曲,老人、小孩儿挤在一起看,可热闹了。

“妇女们自发组织的舞蹈队叫城角徐广场舞队,我是队长。大家除了在村里锻炼身体外,还经常去外面参加比赛。”村民从培霞兴奋地说,村里修了广场、游园,有了好条件,大家每天夜晚出来跳跳舞,既健身又娱乐。

说起广场舞,63岁的从培霞打开了话匣子。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上看到别处新农村社区有广场文化,农家妇女跳上了健身舞,不禁心里痒痒起来,想着自己村也有漂亮的广场,于是发动姐妹们走出家门进行健身。

“得知女同志要跳广场舞,我们很支持,专门出钱购置了音响,并在广场上扯了电线,为大家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杨广文说,没有人教,从培霞就找他帮忙下载广场舞视频和舞曲,大家一招一式地跟着学。“我的电脑里有不下百首舞曲,全是帮俺村的舞蹈队下载的。”

从此,每到夜晚,城角徐村广场上乐声阵阵、舞姿翩翩,吸引了很多妇女加入。城角徐广场舞队由最初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个人,有十七八岁的姑娘,也有70多岁的大妈。

“我原来因为打麻腰腿坐得疼,现在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心情好了,身体也没啥毛病了,哈哈!”从培霞提起跳广场健身舞的好处,脸上乐开了花。

随着舞蹈队伍的日益壮大,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崇尚文明、参加文化活动,成为村民的一种新时尚。

依托这股热潮,城角徐村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杜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让文明之花生根发芽。

■ 记者手记

村委会主任的大实话

城角徐村的脱贫故事,是党的各项扶贫政策在农村落实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

接受采访时,城角徐村村委会主任徐全成谈及当年的城角徐村不禁眼眶湿热:穷乡僻壤,基础设施差,留不住年轻人,留守的老人只能靠一亩三分地生活。

而谈及当今的城角徐村,徐全成立马神采奕奕:靠党的好政策,村子越来越漂亮。不适合种蘑菇就转型种果蔬,扶贫干部用金点子敲开乡村振兴的大门。

徐全成的大实话引人深思。乡村是农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梦有所圆的地方。不光要把乡村建得漂亮,还要培育产业、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让农民生产更便利、生活更富裕,让乡村有里儿有面儿、有形有魂,这样才能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