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分类

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

衡器的工艺进阶之路

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英杰展示自己做的戥秤。记者 孙学涛 摄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周佳

公元前600年左右,我国已出现提系杆秤。制秤匠人手中的木杆秤上,镌刻的不仅是称量的刻度,而且是公平理念与诚信哲学。2009年,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月10日,记者赶赴长葛进行了采访。

长葛市木杆秤生产有近400年历史

分析天平、架子天平、戥秤、案秤、台秤、吊秤、皮带秤、料斗秤、检验秤及各类做星秤的工具……11月10日,一走进长葛市董村镇木杆秤制作技艺展示馆,记者就被各种衡器震撼。

今年77岁的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群智,是一位具有40多年制秤经验的老师傅。

“木杆秤也可算作‘国粹’。”赵群智介绍,长葛的木杆秤生产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公元1615年到公元1635年,长葛因战祸灾害,人丁稀少,田地荒芜,山西流民不时迁移到长葛。一位会做秤的王姓师傅来长葛后,在东罗庄和小赵庄收徒传艺,开创了长葛手工制秤业。王姓师傅卒于长葛,葬于吴岗南边的大杨树下,至今坟墓犹在。逢年过节,长葛的秤工都要前去祭祀。

最初,官府严禁民间私自制秤。公元1865年后,民间由私制暗售转为公开制售,制秤业得到较快发展。1943年,长葛已有秤工近700人,多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制秤,游乡串村出售。1951年,长葛秤工的足迹遍及全国很多省份。

1976年,长葛有衡器厂、社、组110多个,秤工2300多人。最有名气的厂有口王五七衡器厂、吴岗衡器厂、高庄衡器厂、王庄衡器厂。这四家号称长葛衡器生产的四大支柱。

1981年左右,董村一带成了木杆秤之乡。董村从事木杆秤及其配件生产的技工有4000多人,从业人员达万人。长葛的木杆秤闻名全国。

木杆秤制作共有17个步骤

木杆秤制作有制作秤杆、画线、找眼、钻勾轴眼、包镶秤头等17个步骤。

赵群智说,制作普通的秤杆一般选用树龄较长(一般30年以上)的枣木、杏木、梨木、核桃木、柿木等,以杏木居多,枣木为上品。果木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日晒不变形,耐腐蚀,经久耐用。

画线即在成品秤杆上找一个理想的面,用铅笔由大头至小头在秤杆上画一条直线。此线为秤星所处位置的基准线,也称脊线。然后,在需要包头的地方用割丝刀滚出一个圆圈。

36岁的王素娟从14岁开始帮助家人制作木杆秤。“上星后的工序有磨星、着色、检验。最后才能做出一个木杆秤。”王素娟说,如今,随着电子衡器的迅猛发展,木杆秤受到冷落。

近年来,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传承人进行创新,既把木杆秤做得更加精致、精准,又对其进行工艺改造,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

董村除能制作种类繁多的木杆秤外,还能制作戥秤。戥秤是药房、银号用的一种微型杆秤。长葛在1940年前开始制作戥秤。

1977年,长葛制作的戥秤改为千克制戥秤,采用三刀式,做工精细,精确度高,量值准确,款式新颖,使用方便。如今,长葛戥秤多被当作工艺品。另外,董村木杆秤还是一种吉祥物,被称为“当家财神”。

如今,在淘宝网上,董村木杆秤卖得非常火。从以克为单位的戥秤到吊椅式三米大秤,既可以称重量,又可以当作工艺品。

老行当正在焕发青春

“董村木杆秤制作这个老行当正在焕发青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介绍,近年来,董村木杆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当地政府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了木杆秤制作行业标准,加大了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按照行业标准,提高木杆秤的精确度,确保木杆秤的生命力。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木杆秤制作技艺的保护,充分发挥省级传承人的作用,培育新的传承人,提高其制作技艺。同时,提升董村木杆秤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将品牌擦亮!”陈若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