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周杉杉) 文物在出土时由于墓穴坍塌、地层变化造成挤压等原因,多数存在变形、扭曲、断裂、破损等病害现象。金属器皿锈蚀变形、陶瓷器酥粉脱彩现象比比皆是,无法上柜陈展,亟待保护修复。11月10日,记者从许昌博物馆获悉,50件腐蚀损毁严重的文物已经获得抢救性保护修复。
据统计,许昌文博单位馆藏文物共有2.8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032件套),大部分为出土文物。
从文物普查的数据看,许昌市文博单位馆藏的文物中,完整文物只有690件套(占2%),基本完整文物有14011件套(占49%),残缺文物有13423件套(占47%),严重残缺文物有487件套(占2%)。
针对这样的情况,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申报了馆藏陶瓷器、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从许昌博物馆、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市塔文化博物馆挑选出50件腐蚀损毁严重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这批文物包括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0件、未定级文物25件,有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病害问题复杂多样。
据许昌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主任张迪介绍,此次修复的陶器和瓷器较多,都有破碎断裂现象,有些残片非常小,拼对、粘接的难度大。如金龙泉窑青釉梅瓶,高20厘米,仅重760克,却残断为24片,最小的残片不足1平方厘米,其修复难度可想而知。还有几件汉代铜釜,由于在地下埋藏时间过长,铜质被腐蚀,失去韧性和强度,像硬塑料一样又脆又酥。修复人员需要使用专用矫形工具,通过长时间缓慢施压,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情况下进行修复。
许昌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工作人员迎难而上,在运用传统修复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文物病害进行科学检测、分析,探寻更加合理有效的修复方法,在修复过程中制作简单有效的小工具,提高修复效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50件损毁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获得省文物局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修复后的文物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为博物馆陈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