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安区陈曹乡小陆庄村的产业扶贫基地,月季花开,梨树成片。路边红叶石楠、黄杨郁郁葱葱。鸡、鹅在梨树下的红薯地中刨食和散步,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着勃勃生机。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如今变成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村民的欢声笑语中有着道不完的故事。
□ 记者 李嘉 王志鹏 通讯员 武书锋
驻村第一书记当上饲养员
“你看这只鸡,2个多月前还是小鸡仔,现在长这么大了。今年,我和王书记投资养了100只公鸡,每只能卖100元以上。我们明年准备扩大规模,再养2000只。”11月6日,在建安区陈曹乡小陆庄村产业扶贫基地的梨园里,市发改委驻小陆庄村第一书记朱永辉手里抓着一只公鸡说着未来的打算。
产业扶贫基地大棚里和大棚外,一棵棵树状月季迎风招展,一朵朵花儿争奇斗艳,芬芳馥郁。朱永辉养鸡的地方是基地里的一个梨园。100只公鸡在梨树下套种的红薯和花生地里刨食和散步。两只大白鹅优雅地迈着步子,四处巡视。
“两只鹅是这片地的‘守卫’。有它们在,不用担心黄鼠狼偷鸡。梨树明年进入盛果期,花生和红薯长得也不赖。”朱永辉笑着说,他们利用这片土地搞立体养殖,已经初见成效。“驻村之前,我做梦都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当上饲养员。疫情影响了基地的月季销售,我们赶紧找其他挣钱门道。我先替大家蹚蹚水,赚到钱才能让村民跟着我们干。”
“如果养鸡能挣钱,我明年也试着养点儿。”在产业扶贫基地里给月季剪枝的村民王学斌刚忙完上午的活儿准备回家。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基地里给花卉剔草,给月季、梨树等剪枝、浇水,一个月拿2000元工资。“这活儿不重,并且方便照顾家里。”
今年53岁的王学斌曾是贫困户。早些年,老伴儿患有慢性病,两个儿子求学,生活的重担压在王学斌一人身上。仅靠5亩多地,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拮据。
2019年,小陆庄村扶贫干部果断放弃了效益不好的蘑菇大棚,将大棚出租给花卉商;用工高峰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20多个岗位,带动10户贫困户持续增收,王学斌是其中之一。
“此外,我们村2019年新建一座2000立方米的冷库,每年收取2万元租金。”朱永辉说,疫情对集体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他有信心找到更多门路带领村民致富。
天天穿胶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王书记,最近天凉了,俺家门口广场上的喷泉还开不?城里的亲戚这周末来玩,俺想让他们瞅瞅。”在小陆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边,村民王忠斌看见小陆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四过来,大老远开始问话。
“中!你家亲戚啥时候来?到时给我说一声,我去给你打开。真诡谲!”王小四笑着回答。
“能不诡谲吗?你也不想想咱村以前啥样?人家都不想来。现在环境变好了,亲戚们没事就来串门。”王忠斌回答。
在与王小四对话时,王忠斌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王忠斌的话语中,充满对如今宜居环境的赞美和褒奖。让人难以想象的是,5年前的小陆庄村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以前,王忠斌家门前是个荒坑,坑边1米多宽的土路是他回家的唯一通道。”王小四向记者讲述,以前的小陆庄村荒坑荒沟有10多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大量路面未硬化,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两脚泥;全村没几盏路灯,一到晚上黑乎乎的……
王小四说,以前广为流传的两句话是小陆庄村人的痛,一句是“周边学校晴天穿胶鞋,鞋上两脚泥的一定是小陆庄村的孩子”,另一句是“周边拉三轮车卖货的人都不敢进村,怕车轱辘陷进泥里出不来”。
扶贫工作的开展,让小陆庄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15年以来,村中道路全部硬化,排水渠、绿化带一应俱全。穿村而过的004县道修整后,202路、J1路公交线路陆续开通,交通便利。
“不仅是路,村里还利用荒坑、荒地打造了3个游园和两个广场,用百日红、紫金花、大叶女贞等花卉装点房前屋后,修了一个喷泉、一个游泳池。喷泉正好修在王忠斌家门口,看他多美。”王小四说,经过几年建设,全村223个家庭全部接入自来水管网;村中主干道安装有路灯,广场上安装有大型电子显示屏和照明灯;建了垃圾池,聘请了专职保洁员。
“村子变美了,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天天穿胶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王小四自豪地说。
文明乡风为幸福“加码”
在小陆庄村,提起陆付荣,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她连续两年被村里评为“好媳妇”。当日,记者在离她家不远的产业扶贫基地看到她用轮椅推着84岁的婆婆沈秀英观赏月季。
“妈,你看这月季多好看,我想买两棵种在咱家门口。”陆付荣用手指着正在怒放的月季对婆婆说。
“中,下午你问问价钱,让你爸骑着三轮车过来拉。”坐在轮椅上的沈秀英点头感叹,“村里到处有鲜花,真好看!”
陆付荣今年61岁,老伴儿常年在外打工,照顾公公、婆婆的重担落在她身上。
“有这媳妇,我真享福!左邻右舍都羡慕俺!”沈秀英说起陆付荣,乐得合不拢嘴。84岁的沈秀英耳不聋、眼不花,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几年前,她的膝盖出了问题,开始用轮椅代步。
“这孩子不容易,20多岁进俺家,不光把俺的两个孙子拉扯大,还照顾俺老两口儿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跟我红过脸,每天想法给我做好吃的,比闺女还亲。”沈秀英说,她的两个孙子在许昌市区上班,像陆付荣一样孝顺她,每周末都会带着重孙回家看她,不是带衣服,就是带食物。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近几年,村里涌现出一大批‘好妯娌’‘好媳妇’‘五好家庭’。他们的事迹教育和启发了大家,让每个人都有了学习的目标。”王小四说,正能量多了,人文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不仅如此,我们村打造的幸福院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场所。”
“乡风文明建设,让我们和老百姓的心更近了。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不仅要让群众的口袋富,还要让群众的脑袋‘富’。”朱永辉说。
如今,小陆庄村崇德向善蔚然成风。通过文明乡风培育,这里民风更淳、民心更齐、干劲更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记者手记
在不断摸索中找准发展路子
从2014年前的省定贫困村到现在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小陆庄村用6年时间完成了华丽嬗变。
通过不断探索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小陆庄村美了环境,村民富了口袋,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的良性发展局面。
尽管疫情对合作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小陆庄村的扶贫干部没有止步,而是探索立体养殖,开垦出一片“试验田”。
产业旺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在乡村振兴中,要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做特、做精、做强,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