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新闻深三度

一种情,智慧管理听民声

中央公园的乌桕 记者 李翊飒 摄

记者 张铮

初冬时节,中央公园的银杏落下金黄色的叶子,早已“蹲守”在这里的摄影爱好者纷纷举起相机。今年,中央公园成为市民赏叶的新晋打卡地。

从清理落叶到保留落叶景观,许昌市转变城市管理理念,让市民在城市中享受自然之美。这个看似有悖于环卫理念却很温馨的决策,体现出一座城市细致入微的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尝试“开辟”落叶路

当日上午,记者在许昌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指挥部办公室见到了郭忠磊。他是该办公室的高级工程师,参与了市区落叶缓扫成景观的全过程。

“我市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城在园林里,处处是风景’的园林景观。”郭忠磊说,许昌园林的景观越来越美,就是缺少落叶路。

其实,在城市里“开辟”落叶路,上海、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去年,我们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在市区尝试推广。”郭忠磊说,以上海、杭州等地的经验来看,法桐和银杏是选择最多的树种。法桐被称为“行道树之王”,冠幅大,枝叶繁茂,遮阴效果好,冬季透光性好,还有降噪、净化空气等功能,秋天叶色金黄、叶片大、落叶量多。

银杏叶色金黄、落叶保持时间长,非常适合做“落叶缓扫”的树种。但这种树冠幅较小,作为行道树遮阴效果较差,不兼具行道树的理想功能。

选择哪种?园林工作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决定把落叶路的树种圈定为银杏。

“今年,我们在去年推行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种植美国红枫和乌桕的道路,让市民赏叶不再单调。”郭忠磊说。

“落叶缓扫”,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

城市在秋冬之交开启了“落叶缓扫”模式,辟出专门的路段和公园景区让市民观赏落叶之美、自然之美。这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尊重自然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叶缓扫”留住的不只是美景。

郭忠磊说,按照惯例,每到落叶时节,为了保持城市的整洁,环卫部门会随时对落叶进行清扫。但是,落叶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美感和诗意。随着审美情趣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想留住大自然的这份馈赠,建议留住落叶美景。

许昌开启“落叶缓扫”模式,满足了市民赏落叶美景的需求,映照出一座城市对生态和谐的追求和对民意的尊重,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意。

从“垃圾”到“景观”,落叶的“命运”变迁折射出城市管理者的理念之变,是对人们渴望自然之美、追求人文品位的回应。

郭忠磊认为,近年来,不少城市纷纷发起“落叶保卫战”,为市民留一些品味初冬诗意的角落,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嬗变。

“除了园林景观具备设置落叶路的条件外,市民素质的提升也是我们考量的主要因素。”郭忠磊说,通过一年的尝试,他们发现市民都很爱护落叶路,基本上没有在落叶区嬉戏打闹、乱扔垃圾、人为摇晃树木等行为。

滨水景观,也要“配上”落叶路

许昌实行“落叶缓扫”中,环卫工人是一线执行者。

记者从市城管局环卫处了解到,市区有1000多名一线环卫工人。为保证“纯粹”的落叶景观,他们对“落叶缓扫”办法进行细化,对什么情况下扫、什么情况下不扫都做了明确、详细的说明。

“我们对涉及路段的环卫工人进行专门培训,帮助他们理解怎样‘不扫’才更美,更好地为城市留住最美景色。”市城管局环卫处相关人员说,当然,受天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落叶不再美时就要及时清扫。

“落叶缓扫”并不是不打扫卫生,园林、环卫部门将日常的清扫工作转变为捡拾保洁,主要捡拾落叶中的果皮纸屑等垃圾,以保证城市环境整洁和市民出行安全。

近几年,随着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市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为了让滨水林海更美,许昌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指挥部办公室积极与水利部门沟通,逐步在滨水景观区域推广落叶路。

城市管理是项面广、点多、错综复杂的工程。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文明素养的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管理者,没有创新精神必定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愿“落叶缓扫”的许昌,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和更多游客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