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辉 通讯员 王鑫)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残疾儿童更需要社会的关爱。记者从市残联获悉,2020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继续纳入省定十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029名残疾儿童进入定点康复机构接受救助,其中有57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
我市已有
1029名残疾儿童接受救助
“老师,再见!”11月6日17时许,在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教室门口,6岁的多多(化名)结束了一天的学习,背上书包,牵起前来接他放学的爸爸的手,和老师告别。
多多是建安区灵井镇灵北村人,因父亲是聋哑人,母亲智力低下,听力不好的他从小便由爷爷照顾。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市残联等部门下乡进行筛查时,多多受到了市残联的关注。两年多前,多多来到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学习。
“在市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多多申请参与了‘七彩梦行动计划’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和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目前,多多一侧耳朵免费安装了人工耳蜗,另一侧戴着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不错。”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教学主任丁莹莹说,进行康复训练两年多来,多多每年都能享受康复救助金16000元,其家人只负责每月200元的午餐和午休费用即可。
目前,多多已经能与人正常交流,正在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他明年就能从康复中心毕业,与同龄小朋友一样上普通小学。”
多多是我市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受益者之一。今年,许昌市出台了《2020年许昌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为不少于1007名0—6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救助,对残疾儿童实现动态意义上的应救尽救。截至目前,共有1029名残疾儿童进入定点康复机构接受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儿童
康复服务率达100%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群是脱贫攻坚战中重点关注的人群。市残联及各康复机构定期下县、乡、村,摸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情况,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为更好地服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市残联举行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技术人员培训班,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数据库,所有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信息在网上录入,实现申请、审核、救助、结算流程信息化,方便家长,提升效率。
此外,我市成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检查小组,定期到各定点康复机构检查儿童救助、康复档案填写、康复资金使用情况,并与家长座谈,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康复效果。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接受救助的1029名残疾儿童中,有57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率达到100%。
优先救助
贫困、低保家庭残疾儿童
据了解,我市残疾儿童救助对象为具有许昌市户籍,有康复需求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患儿,优先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保家庭残疾儿童。
那么,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如何申请救助呢?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残疾儿童家长可向所在县(市、区)残联提出申请,填写相关救助审批表,提供残疾儿童本人户口簿、监护人身份证、儿童残疾证等相关凭证。经街道(办事处)或村(社区)盖章同意,各县(市、区)残联审批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名单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向残疾儿童发放救助通知单。今后,我市将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继续做实、做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使更多残疾儿童顺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