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昌往事

这条胡同有家“寿昌车马行” 胡同里饭店一家挨一家

□ 记者 陈晨 王威

铁路幼儿园旧址 记者 陈晨 摄

核心提示

每天看着火车呼啸而过,时不时还会传来几声响亮的汽笛声……说到地处老城区许继大道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西关街道办事处寿昌社区,了解它的人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铁路”二字,因为它与铁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寿昌社区东临京广铁路,一眼望不到头的铁道从社区的东侧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其次,寿昌社区有一条十分著名的小巷叫寿昌里。其虽然只是一条小胡同,两侧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房屋,但是附近住满了铁路职工,曾是铁路职工宿舍、铁路医院、铁路幼儿园、铁路浴池的所在地,是许昌铁路工人的主要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最后,这里由于靠近铁路,曾是许昌西关最繁华的区域,有车马店、铜匠铺、小料铺、小餐馆,更有“大油梆”和“二油梆”两个红火的老戏园,好不热闹。那么,寿昌社区里那条著名的小巷为什么叫寿昌里?寿昌社区里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11月11日,记者走入该社区的街巷,探寻往事。

因为一家车马行,这里定名寿昌里

由于地处老城区,寿昌社区的居民区里大多是年代久远的房屋和纵横交错的街巷,因此,初来此地,如果不在老住户的带领下是很容易迷路的。11月11日下午,在寿昌社区79岁的热心居民寇玉璞和72岁的铁路退休职工陈福成的带领下,记者从市区军转大酒店出发,先向东再向南,沿着狭窄的小巷来到一个岔路口的一棵老槐树下。

老槐树有一抱多粗,枝叶并不算茂盛,大部分树干已经中空。“这棵老槐树有将近200年了,谁也说不上来到底是什么人种在这儿的。在它的西边,曾有一处四合院。四合院在清光绪年间是一家车马行,寿昌里的名字据说跟这家车马行有关。”寇玉璞抚摸着百年古槐向记者介绍,这家车马行的老板姓穆。当时,周边有好几家车马行,主要供襄城、南阳等地的商贩落脚。但是,唯独穆老板的生意做得最大。并且,穆老板颇有学问,给自己的店起名为“寿昌车马行”。当时,不少人对他家的车马行很熟悉。

1935年的一天,当时的许昌县县长来此地听戏,听完已是深夜,便到如今的寿昌里吃夜宵。县长觉得味道不错,就一边吃一边问随行的师爷:“这吃饭的小巷子具体是啥地方?”师爷一时答不出来,但听人说过这里有个很有名气的富商开了个车马行叫“寿昌车马行”,便顺口答了一句:“这叫寿昌里。”县长听后说:“寿昌里,不错!”从此,本没几个人知道名字的小巷开始被人们称为寿昌里。

不仅是药材集散地,还有两处热闹的戏园

“晚清到民国初期,这个地方通了铁路,逐渐变得繁华起来。饭店、百货公司比比皆是,生意十分红火。但是,车马行的生意不如以前,寿昌车马行就改成了许昌药厂。”寇玉璞告诉记者,许昌药厂不仅制药,而且收集来自禹州、襄城、南阳、宝丰、鲁山的中草药,逐渐成了许昌及周边的药材集散地。来往商客不断,货物流转不断,带动了当地的发展,这里逐渐热闹起来。

寇玉璞说,如今的军转大酒店当时是一个铜匠铺,再向西一点儿是一个小料铺,生意都很红火。“现在的许昌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东边,也就是许继大道与解放路交叉口东北角,曾经是两处老戏园所在地,每天都有戏曲名角登台献唱。这里商贾云集,玩杂耍的、卖艺的络绎不绝,被人称作‘小上海’。”寇玉璞说,这两处戏园靠西的叫“大油梆”,当时的负责人叫张大凤,戏园里的主角叫闫立品;靠东的叫“二油梆”,由张大凤的妹妹张二凤负责,主角是豫剧著名演员桑振君。

“两个戏园都有四五间房那么大,容纳三四百人,前面是带桌子的雅座,后面是一排排条凳,来晚的只能站着听。”寇玉璞说,当时剧院很受欢迎,每天光是逃票进去听的人就有不少。19世纪50年代,两处戏园因各种原因一起搬迁到了南大街,合并为一处,成立了一个剧院。

铁路职工的生活区,带火不少小饭店

“由于靠近铁路和许昌火车站,寿昌里周边渐渐成了铁路职工的生活区。”寇玉璞说,老槐树的东边原来是一个大坑,如今早已填平成了铁路工房。

“不仅是铁路职工的宿舍所在地和生活区,东寿昌里周边还分布有铁路幼儿园、铁路医院、铁路商店、铁路浴池等。”说到寿昌里与铁路职工之间的密切联系,铁路退休工人陈福成更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1954年,寿昌里被新铺就的解放路一分为二,成了东寿昌里和西寿昌里。西寿昌里周边以铁路职工宿舍为主,而东寿昌里周边除了铁路职工宿舍外,还有医院、学校、浴池等建筑。

陈福成告诉记者,铁路浴池如今仍在营业。它的东边,如今的郑州电务段许昌信号车间就是原来的铁路幼儿园所在地,最早还做过许昌市铁路俱乐部,供铁路工人娱乐、联欢用。其对面则是这里现存年代最老的一处房子,是1953年建的铁路托儿所。

采访中,陈福成还告诉记者,由于东寿昌里曾直通许昌火车站,不少铁路职工上下班要经过这里,不少旅客上下车也经过这里,所以解放路与东寿昌里交会处向东一二百米的距离内,以前全是各类小饭店,以烩面馆居多。

“1980年至2000年是这些小饭馆最红火的20年,客流量大,生意最好。”陈福成说,像双喜烩面馆、德兴张烩面馆,量大、价廉、味儿好,在当时非常火爆。

陈福成说,2000年以后,由于铁路扩建、道路改建等,东寿昌里无法再通往许昌火车站。流动人员少了,这里的饭馆也就纷纷关门不干了。“德兴张烩面馆就不干了。双喜烩面馆则搬到了解放路上,生意还算不错。”陈福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