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许昌往事

西关外的大棚市场 马路中间做买卖

□ 记者 贾同岭 杨佳倩

如今的解放路。 记者 贾同岭 摄

西关的恒达利市场。 记者 贾同岭 摄

核心提示

京汉铁路带来源源不断的货源,繁荣的烟草市场拉动着许昌经济发展。寿昌里附近,每天运输烟包、盐包、布匹的架子车、马车、汽车川流不息。寿昌里附近的西关一带变得热闹起来,早餐铺、裁缝铺、杂货店、马车社等随处可见,商业活动频繁。改革开放后,为便于管理,解放路中段盖起了大棚市场,人们在马路中间做买卖。周边农民进城,必到解放路大棚市场转一转。但该市场管理相对落后。后来,因解放路和铁路桥改扩建,西关市场的经营受到严重冲击。1996年,恒达利市场建成开业。该市场成为我市京广铁路以西最大的零售商品市场,为市民带来了诸多便利。

建大棚,解放路中间做买卖

“寿昌里的饭店一个挨着一个,当年红火着呢。”寇玉璞说,寿昌里是许昌铁西人们赶火车的小路,繁忙的客流让小街道变得热闹非凡,路两旁都是饭店和杂货铺,“最早的西关市场应该从这里说起,热闹的寿昌里带动了西关市场发展。”

进入20世纪,随着货运的发展和烟草市场的形成,西关一带逐渐繁荣起来,吸引了大量商户来此经商。每天车来车往,车夫要歇脚、吃饭、住宿,马要吃草,车辆要休整,这些都蕴含着巨大商机。

西关一带经济不算发达,许昌解放初期,这里甚至没有二层楼房,但繁荣的货运业让商业变得十分活跃,路上分布着不少店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三食堂。

最初的西关市场是自发性的,属于典型的马路市场。市场在解放路两侧,从建设铁路桥(中立交)到华佗铁路桥,南边是卖鱼、卖肉的农贸市场,向北走是早餐点,再向北是各种日杂百货、鞋帽和服装门店。

这些门店有公家的,也有个人的。计划时代的产物,如糖烟酒、五交化等公司的门市部分布其中,也有个人开办的缝纫铺、杂货铺、小吃店、服装店。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性质的商店混杂在一起,公平竞争,使得西关经济更加繁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铁西区,是城市西部工业区,分布着一烤厂、二烤厂、卷烟厂、继电器、通用厂、一橡胶厂、二橡胶厂、电厂、水厂,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时,铁路道口人流涌动,浩浩荡荡。

铁西的职工一般到城内南大街和大、小十字街中购买生活用品。随着西关市场的形成,人们在解放路赶赶集就能一并买齐。尤其是西关农贸市场,商品齐全,物美价廉,就连城内的居民也经常翻越道口,来此购物。

大概在1986年,工商部门学习其他城市的管理经验,将解放路中段改建成大棚一条街。街道中间焊有背靠背的铁皮摊位,商户在路中间出摊,行人在两侧通行。解放路宽6米,大棚宽5米,几乎占据了整个街面。

大棚建成后,方便了商户经营,但制约了道路交通。逢年过节时,解放路大棚市场人满为患,推着车子都难通行。

当初市场为啥这么设计?恒达利市场原商户黄海江说:“那个年代,路上几乎不见小汽车。我们二橡胶厂就一辆长江摩托车,还是二手的,西关桥上的派出所也只有一辆摩托车。当时谁也没想到堵车这回事儿。”

开市场,解放路终“解放”

后来,解放路中段建起大棚,商贩在马路中间做生意,整条马路变成了市场。逢年过节,这条路便堵成了一锅粥,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那时,市场南头有菜市场、早餐点。加上路中间的摊位,每天早上都很堵。路的中段和北段是鞋帽服装区。逢年过节,买衣服、买鞋子的市民挤在路中间,行人推着自行车都难通行。”恒达利市场原经理王明根说,解放路中段的大棚市场虽然热闹,但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

大棚市场红火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被拆除。这件事成了新闻,新闻报道的标题为《解放路终“解放”》。大棚市场拆除后,原来的商户没有了经营场所,又回到路边摆摊儿,道路交通依然受到影响。

之后,解放路和附近几座铁路桥改扩建,西关市场的经营遭到冲击。

1994年,相关部门在解放路上修建了新市场,烟行西街一带的棚户区被拆除。新市场于1996年4月开工建设,当年10月26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市场由许昌恒达集团投资修建,占地面积为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600多家商户。

新市场有外围门面房61间,内围门面房105间,中间是铁皮柜台。每个柜台长3米,宽1.8米。新市场招商时,西关商户争着入驻。开业时,新市场内有服装、鞋帽、布匹、针织品、化妆品、餐饮等店铺,吸引了许多市民。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称,恒达利市场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156天,填补了当时许昌市区西部没有大型零售商品市场的空白,受到了市民的青睐。

受冲击,传统市场风光不再

原西关市场的商户大多转移到恒达利市场经商。为解决蔬菜生鲜类商户的经营问题,在恒达利市场的南侧不远处,相关部门建设了魏都农贸市场。

恒达利市场地处我市京广铁路以西。城西的农民进城时大多到恒达利市场逛一逛。以前,8路公交车途经解放路,河街乡一带的村民下车便直奔恒达利市场。

“市场刚建成的那几年,生意特别红火,商户们从早忙到晚。下午市场关门时,顾客都不愿意走。”王明根说,1996年至2002年是恒达利市场最红火的时光。2003年,“非典”肆虐,市场受到冲击。后来,新型商场兴起,带走了大批客流。

恒达利市场原来的区位优势变成劣势,日渐式微。与此同时,城南商业繁荣发展,思故台商业街、新世纪市场、开源市场和后来兴起的胖东来生活广场形成了南关商圈。城西的客流被吸引到城南。

这两年,网购的兴起使得传统零售市场雪上加霜,恒达利市场的市场份额再次被瓜分。如今的市场中,老一代的西关商人大多退居二线,或把门店转让出去,或让子女经营。

晁美芳是恒达利市场的一名“80后”商户,经营着一家布匹店。她说,恒达利市场中有10多家这样的布匹店,通过出售布匹、加工成衣盈利。30年前,布匹店的顾客非常多。如今,布匹店的顾客局限于老年人等人群。部分布匹店转型为加工婚礼用品、床上用品,获得了较稳定的客流,生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