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心情故事

17年的“异国”婚姻

“再过两年,我就退休了,可以远赴英国和亲人相聚。每天只要想到这个,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默默地倒计时。”妍妍扎着马尾辫,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的车水马龙,神态中充满了安静、幸福。

倾诉人:妍妍,女,48岁

采访时间:2020年11月13日

采访人:记者 张莉莉

妍妍自述:

1亲戚介绍我们相识

丈夫和我都是家里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他的祖籍在河北,30年前定居许昌。他的大嫂和我的大嫂认识,两人做媒介绍我和丈夫认识。

我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父母都是机关干部。我25岁之前谈过两次短暂的恋爱。

我的老公叫小志,原先在许昌市一家企业工作。他相貌清秀,戴着一副金丝框近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相亲那天,他的话不多,脸上挂着微笑。临别,他轻轻地问道:“咱们下次见面定在什么时候?”我笑了,说:“周日吧,我休息,看电影去。”

就这样,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一年后,我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我们有了儿子。

小志学的是电气化专业,在公司生产电子元件,脾气温和,爱好看书,会做家常菜。热恋的时候我认为他是个暖男“大白”,婚后发现他这个理工男是个典型的“直男癌”。我偶尔生气闹情绪时,他压根儿不知道怎么哄人。

小志的二哥在英国工作。我儿子两岁的时候,小志的二哥说,英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达,有家大公司急需IT人才,建议小志参加考试。小志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居然考上了。他回来迅速办好了手续,带上几件衣服和我们母子挥手告别,赴英国伦敦就职了。

2戏说“伪丧偶”家庭

我们俩开始了长达17年的“异国”婚姻生活。我儿子今年19岁,半开玩笑地用“伪丧偶”来形容我们的家庭。

小志去了英国,我带着儿子在许昌生活。好在公公婆婆住在附近,离我家只有一碗汤的距离,可以随时在生活上给我帮忙。

那时候,我们经常会打越洋电话。长途打起来好贵,每分钟12元,我的工资一大半都交了电话费,汇报家里的近况,询问他在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经常,我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那些年,我交过的话费单都存放在抽屉里,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后来,我学会了使用QQ和手机微信,煲电话粥才不再成为我们互诉衷情的主要方式。

从2004年起,每年暑假,我都要一手牵着儿子,一手拖着大行李箱乘飞机辗转去英国探望他。当时,他租住在一个单身公寓里,临着大海。他工作认真踏实。我去探亲,他也没有请过一天假,每天按时上下班。他上班后,我就带着儿子在海边看书或闲逛,到了中午,去附近超市买点儿蔬菜回家做饭。每年一个月的相聚都是我的蜜月。临别,他去机场送我们回国,眼神里写着满满的不舍,我和儿子一步三回头地踏上归国的飞机。

在国内,儿子的学校举办亲子活动,丈夫从来没有参加过。我曾经三次向单位男同事和身边的亲友求助,为儿子“借爸爸”。每天忙完工作和家务,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来,内心也会泛起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深深的思念。我曾劝丈夫回国,每次他都安慰我说,想多挣些钱,为儿子和我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条件。

3儿子眼里的“书呆子”

异国家庭维持了整整17年,很多人知道了会感叹:“你们怎么能够坚守这么久?很多这种家庭都忍受不了而分道扬镳了。”我的答案是:“我和小志都不是喜欢折腾的人。既然选择了这种生活,那就这样过吧。”

我年轻的时候是个文艺青年,喜欢浪漫温馨的家庭生活,喜欢爱人常伴身边。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慢慢变成了一个清心寡欲的人。

儿子初中毕业,丈夫建议儿子去英国学习,我犹豫不决。身边的亲友们劝我:“不少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增长见识,你们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为什么不呢?”我前思后想,只得忍痛割爱,把儿子送上了飞机。儿子是我的一个情感寄托。他在身边的时候,我虽然很忙、很累,但内心踏实而快乐。

儿子离开后,我的心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常担心丈夫在那边照顾不好他。

事实上确实如此。在儿子的世界里,父亲是缺位的,虽然每年有短暂的相聚,但是有我在一旁陪伴。近几年,他和爸爸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后,代沟明显,矛盾不断。时不时,儿子会打电话给我告状:“妈妈,爸爸简直不可理喻,难以沟通!”

儿子告诉我,他在伦敦的高中遇到了一个河南老乡,很兴奋地回家告诉爸爸:“爸爸,我们学校有个河南人!”小志听了莫名其妙地皱皱眉头反问:“那又怎样?和你有什么关系?”儿子扫兴地反击:“你是个木头人吗?我在英国有个老乡,可以互相关照、做好朋友啊!”小志说:“不是有我关照你吗?”

于是,儿子气鼓鼓地一跺脚回自己房间去了,并且把房门重重地关上。儿子同情地问我:“妈妈,这么多年,你是怎么和这个书呆子友好相处的呢?”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4想要的生活未来可期

丈夫缺乏情趣的毛病我是早领教过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从来不去娱乐场所,业余爱好只有两个——读书和散步。在一起的时候,偶尔一起逛街,他陪我买衣服,我换一套服装,走到他跟前,问:“嗨,你看怎么样?”他的眼睛从一本书上抬起来,看看我说:“嗯,挺好的。”我不满足,又换一套衣服过来问他:“你再看这套呢?”他笑着瞅一眼,说,“嗯,挺好。”又埋下头看书了。

有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出门逛街,就干脆让他在麦当劳等着,我们母子去逛。不管我们逛两个小时还是四个小时,小志总是安静地坐在原处等,有时候捧一本书投入地看,有时候甚至歪着头坐在那里睡着了。

我在家做饭也是这样,做什么他吃什么,从来不挑肥拣瘦,也不会说饭菜甜了还是咸了。他就是这种人,好伺候,无条件,不挑剔。我有时候也很恼火,甚至想找借口冲他大吼一顿。他呢,不急不躁,一脸无辜,根本不知道你在为什么生气。

去年,我到英国探亲。晚上,儿子在家学习,我和小志到超市闲逛采购。小志看见薯条和冰激凌,说:“给儿子买些回去吃吧?”我白了他一眼:“他都那么大了,早就不爱吃这些玩意儿了,你还当他是小孩子啊!”

丈夫很爱我和儿子,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从没说过“爱、喜欢、宝贝”之类的话,只会把挣来的钱存起来,对我说“现在是多少多少钱了,等你来了,什么都不用做就够花了”。

因为互相了解、信任,我们的婚姻单调而稳固。每年暑假我去英国一个月,每年春节丈夫和儿子回国半个月。随着通信的发展,有了手机微信,我们一家三口可以随时交流。每天晚上,睡前都向彼此道晚安;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上说一声:“早上好!”好像彼此就在身边。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没能去英国,丈夫和儿子也不能回来。为了打发业余时间,我开始每周两次在网上学习英语,每周一次到健身房锻炼身体,为明年赴英做准备。

17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我有时候想,将来我们要不要回国生活?毕竟父母都在国内需要照顾。往后余生,真的天天生活在一起了,我们相互独立的三个人说不定还不适应呢。但是,这不正是我们多年来都梦寐以求的幸福吗?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