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关注

为上百家企业办理新增贷款26.3亿元,为89家企业续贷21.89亿元

我市“惠企直通车”为企业解忧

黄河鲲鹏生产基地一角

核心提示

11月15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黄河科技集团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黄河鲲鹏生产基地一派忙碌的景象,一台台Huanghe牌PC机下线装箱,整装待发。黄河鲲鹏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是2020年河南省重点项目,从选址到投产仅用58天,刷新了河南实体企业落地纪录,目前已具备年产服务器36万台和台式机70万台的生产能力。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会长李稻葵因之感叹:“河南速度、中原效率为‘鲲鹏’插上腾飞的翅膀,催生新的‘奇迹’!”

精准施策破瓶颈,“四个一百”促转型。黄河鲲鹏生产基地的高效推进,是我市实施“一联三帮”(全面落实党政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帮助惠企政策落地、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帮助企业项目建设)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和“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推动经济发展由“暂停”转为“快进”后的生动景象。

□ 记者 王利辉 文/图

纾解经营之痛——

建平台汇集金融“活水”

眼看装载着智能制面机的卡车从厂区出发,启运北京,襄城县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杰眼中布满血丝,脸上却带着笑容:“破解资金难题,扩大企业产能,我们手头的订单能按时完成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该公司遭受了严峻考验。尽管企业有技术,产品有销路,可资金匮乏、经营困难让王晓杰觉得“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市、县主要领导与金融机构负责人前来现场办公,为该公司提前办好即将到期的2000万元贷款的续贷手续,并顺利争取到河南农开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1000万元的投资,推动企业新的生产线投入运行。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市委、市政府将“四个一百”行动(市级领导联系服务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市县领导联系服务100个工业重点项目、100家企业银企对接、100家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与实施“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结合起来,持续推动民营经济规模质量效益、企业家素质、营商环境、亲清政商关系“明显提升”。

为助力复工复产,我市构建银企对接平台,集聚金融“活水”,先后为138家企业办理新增贷款26.3亿元,为89家企业办理续贷业务21.89亿元;建立“惠企直通车”,为全市企业减税降费10亿多元。

许昌裕同印刷包装公司总经理加金良说,当初公司入驻后,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派出的“驻厂员”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仅用3个月就帮助完成了厂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布局、设备进驻,让企业快速投入生产。

如今,远在深圳的董事会决定追加投资25亿元,建设高端包装设备产业园,将沿海地区60%以上的产能转移至长葛。

化解转型之难——

让危机成为跨越发展的契机

在森源重工有限公司的停车场上,两台5G智慧型负压救护车格外显眼。车内搭载的5G通信设备,能够保障车辆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远程诊疗等。

很难想象,这批产品从无到有仅用了21天。

“危机也是跨越发展的契机。”森源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西山说,疫情发生后,传统车辆销售遇阻。在长葛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他们果断将目光投向医疗救护专用车领域,研发出手术车、病房车等12种特种车辆,已有多家企业、医疗机构提出数千万元的合作意向。

我市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抓住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开放创新,打造企业发展的一方沃土。

“政府倾力支持,让广大企业家敢于放开手脚创新、创造。”黄河集团总经理胡新英说,黄河集团过去主要从事金刚石及其制品的生产,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在高水平开放合作中实现了“跨界”转型,生产的全自动口罩机远销欧洲。

为激励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我市近5年来提供奖励、扶持资金达2.07亿元,重奖科技功臣,培育创新主体。

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000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9年排名全省前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9%。

破解发展之困——

加速培育企业家队伍

7年前,河南大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还是年产值只有500万元的“小不点”企业,如今已成为年产值突破2亿元的国内隧道勘探设备生产领军企业,还成功并购了欧洲管道挖掘、钻探设备生产的“隐形冠军”——德国GTA公司。

“企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市、县两级领导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和企业家精神的弘扬。”该公司董事长赵晓东说。

企业家的眼界有多宽,企业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

为提升企业家素质,我市率先探索与清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办学,让企业家在家门口上名校,累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3万多人次;我市办起了河南省首家公办非公企业学院,发挥非公经济资源富集优势,举办“非公党建”“亲清政商学堂”等主题班次,已有1000多名学员前来学习。

市场经济是环境经济。我市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使企业投资项目做到“百日办结”,审批时限压缩40%,企业开办所需时间由6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小时;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从项目落地到建成投产,实行全程代办,企业与群众零接触,让企业发展“一路绿灯”。

我市还健全完善了“联席办公”“政企互动”“督查通报”等六大工作机制,共收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615个,其中已办结和正在推进解决的问题5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