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众多街道中,有以方位命名的,有以三国典故命名的,还有以行业命名的,如机房街、“洋街”(今大同街)、文化路等。这些并不宽阔的街道犹如一本本厚重的书,无声地讲述许昌的历史。如今,这些街道原本的行业早已不复存在,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 张辉 文/图
【文化路】 田间小道成文化机构聚集地
11月18日17时30分许,华灯初上,学生流遭遇下班高峰,再加上便民服务点做买卖的声音,文化路显得嘈杂而拥挤。文化路附近分布着多所学校,如许昌高中、建安区一高、市一中、市健康路小学等,许昌学院西校区也曾坐落在这里。65岁的市民王金河骑车带着孙女在文化路上缓缓前行。
“每天都是这样,我都习惯了。”王金河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见证了文化路从一条偏僻小路变成繁华商业街的历程。
半个多世纪前,文化路只是一条田间小道,连接村庄和田地。“起初,这条路并不和城区相连,南端仅到护城河。”王金河说。
王金河介绍,他听父辈说,民国时期,许昌几经战火,城墙被夷为平地,后在原址上重新垒起。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清虚街与文化路被护城河隔断。有一年,一支国民党部队在城内西北角筑起碉堡,并将清虚街北端的城墙扒开一个口,在护城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这样,文化路才和清虚街连通。不过,木桥很窄,仅能通过一辆架子车。木桥两侧有坡,行人通过须格外小心,一旦发生拥堵,就有可能被挤到河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苏联的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进行区域规划,将性质接近的单位集中在一起,形成特定功能区。1954年前后,文化路一带被规划为文教区。随后,市一中、许昌高中、许昌师范学校等相继建成。与清虚街连通后,文化路被拓宽并铺上沥青。
【机房街】 因织布作坊集中而得名
从文化路穿过建安大道,顺着清虚街走不远就到了机房街。清虚街与机房街交会处,一块一人多高的太行石耸立,“机房美食街”五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往前走,热干面店、烧烤店、海鲜店映入眼帘。由于曹魏古城项目建设需要,机房街北侧被一道墙围了起来。看着眼前的街道,人们很难将它与“纺织”“机房”等字眼联系起来。
机房街的老住户回忆,半个多世纪前,机房街地处城区北部,比较偏僻,住户大多是平民百姓,以下苦力为生。因此,当时有“机房街,打饥荒”的说法。
李季安在《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描述:“机房街是一条手工织机作坊集中的街道。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织业鼎盛。街上的住户多以织布、织带为业,昼夜操作不停,有‘机声轧轧响北城’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前,许昌织户用的是老式织布机,虽然非常费劲儿,但收益不错。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许昌织户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成立棉织组、棉织社,这些组织最终演变为国营性质的许昌市棉织厂。
“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机房街上的许昌市棉织厂上班。”84岁的邹全振说,当时,许昌市棉织厂规模很大,工人超过1000名。
时光如梭,包括许昌市棉织厂在内的许多事物渐渐消失在时光的隧道里,而昔日坑洼不平的机房街也在一次次改造中焕发新光彩。如今,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则,机房街被发展成为美食特色街。按照《曹魏古城中轴街区改造规划》,机房街位于四大旅游文化板块中的铜雀花苑板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房街会以更加亮丽的面貌与大家见面。
【大同街】
曾是饭庄、酒楼、旅馆等林立的“洋街”
车辆在不算宽阔的路面上缓慢前行,街道两侧商店林立……11月18日,74岁的李红彬站在大同街的道牙上静静地看着街景,思绪飘回50多年前。
李红彬是建安区陈曹乡人,两年前来到位于大同街的儿子家生活。“20世纪60年代,我曾跟着家人到大同街上的戏院听‘曲剧皇后’张新芳唱曲剧《陈三两》。”李红彬说,“戏院是用秸秆搭成的,大约能坐200人。”
史料记载,大同街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出现戏院。1904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当时,许昌火车站对面的一条街因区位优势明显,吸引了外国资本家和商人前来经商。因为商店售卖的东西比较新潮,这条街得名“洋街”,即如今的大同街。
“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三星舞台、聚乐轩书场等应运而生……三四十年代,秦楼、楚馆林立,饭庄、酒楼、茶社、旅馆遍布……”李季安在《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描述“洋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洋街”被命名为大同街。1990年编纂的《许昌市地名志》记载,1965年,大同街铺设渣油路面,两侧多为旧式砖瓦房。
如今,四五米宽、约1000米长的大同街两侧分布着美容美发店、旅馆、饭庄等店铺,虽然已不是许昌的购物中心,但对于“老许昌”来说仍然有巨大的吸引力。这里是他们的情感交织之地,镌刻着他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