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座城市,不光因为它的繁华和美丽,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记忆和牵挂。从一条十几米宽的土路,到被授牌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历经时代变迁的七一路,见证着城市发展,也承载了许昌人的记忆。
记者 王利辉
“车站大楼”当时 是标志性建筑
我市文化界知名人士李彬凯先生是七一路变迁的见证人。他的《莲城赋》一文中,有几句描写城区环境的顺口溜:“一条大街路不平,七家烟厂三家停;八辆汽车烧柴炭,城里处处是臭坑。”其中,“一条大街路不平”说的就是原来的七一路。
1953年以前,七一路是一条宽10米的土路,西到南关大街,东到文峰路。1953年,七一路拓宽并延伸至火车站。李彬凯当时是许昌市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和当时在许昌市商业局工作的王宝泰一起,到商业部申请了5万元资金,在火车站对面,也就是现在许昌中心汽车站办公楼的位置,建起一座中间高5层、两侧高4层的“车站大楼”。
李彬凯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影集,其中一张3寸的黑白照片,显示的就是“车站大楼”的概貌。照片说明上写有他们两人到商业部申请资金的经过。
“‘车站大楼’曾是许昌市的标志性建筑,后来成为国营七一旅社所在地,‘大楼冰糕’的名字由此而来。”李彬凯说。在另一幅“车站大楼”的老照片上,记者看到有几位女青年在表演文艺节目,旁边有一条横幅。
党、政、军机关聚集,
被称为许昌的“长安街”
1957年,七一路重新改造,铺的是由石灰、石子和炉渣组成的“三合土”,路边栽种了法国梧桐。七一路直到1958年才铺上沥青,是许昌市区第一条柏油路。
“这条路之所以叫七一路,是因为许昌的党、政、军机关聚集于此。市委、市政府、许昌军分区原来都在这条路上。”李彬凯介绍,老市委办公大楼在现在的清华苑小区内,市政府家属院里的行署花园是原许昌地区政府办公大楼。它是一座4层高的仿苏式建筑,非常气派。
随后数十年,七一路成为我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被称为许昌的“长安街”。
在七一路市政府家属院内,有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市政府礼堂。它原是许昌专区机关食堂的一个餐厅,1970年以后改为礼堂。该礼堂有两三层楼高,室内可容纳千人,主要用于“四大班子”开会。1986年,许昌撤销地区改为地级市,市政府礼堂就成了每年市人大会的主会场。除了开会外,这里还为群众免费放电影和进行各种文艺会演。
记者在市住建局的档案中看到:“七一路西起颍昌路,东至文峰路,路面建筑红线宽40米,全长1375米,沥青路面。”
法国梧桐
曾是路边最美的风景
提到七一路,就不能不说路两旁的法国梧桐。1957年栽种的法国梧桐经过数十年的生长,高大茂密,遮阳挡雨,伴随几代人成长。1995年前后砍伐法国梧桐,曾在市民中引起不小的争论。
“法国梧桐属于高大落叶乔木,树冠大、叶片大,遮阳效果好。”家住市区七一路的市民李兆宇对于绿树成荫的七一路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七一路两旁法国梧桐的长势不同。七一路西段尤其是火车站、汽车站附近商户多、饭店多、人流量大、土质不好,所以法国梧桐的长势不好,而且出现了人为损坏的现象。七一路东段尤其是许昌军分区原址两侧法国梧桐的长势喜人。许昌军分区原址大门旁的一棵法国梧桐最为高大,一个成年人伸出双臂都抱不过来,算得上七一路法国梧桐中的“元老”。
随后,七一路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增补了大叶女贞及419株石楠球,助力我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随后的提升改造在几年前,原因是原有的植物老化,绿化效果不佳。除保留大叶女贞外,相关部门栽种了葱兰、日本女贞、金边黄杨、红叶石楠,并在绿化带里栽种了模纹,把花坛石由水泥板换成了花岗岩,安装了白色的PVC钢管护栏。
一条商业街
带来城市繁华景象
七一路的区位优势独特,众多知名商家多年来汇集于此。目前,七一路有商户515家,沿街商铺259家,通信城、手机城、电器城等大型卖场8家以上,经营面积为10万余平方米,经营业态以电子数码产品及配件的销售、维修为主,占商户总数的86%。
“通常情况,一条商业街主营业态聚集度达到50%,就初步具备成为特色商业街的条件。七一路86%的主营业态聚集度远高于此标准,电子数码特色非常鲜明,‘国’字号商业街这块招牌可谓实至名归。”许昌学院商学院讲师赵志伟说。
提及“中国特色商业街”这项荣誉带来的好处,vivo手机专卖店服务顾问韩慧的感受尤为深刻:“这是一块金字招牌,拥有辐射力、公信力,不仅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而且让客户更信任我们。”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和商业化,要求高档购物区、中央商务区、高档居住区等代表城市最高发展水平的硬件设施合理规划,形成相关附属产业。体现城市特征的特色街必不可少。
如今,成为电子数码特色街的七一路,引领着许昌乃至周边地区电子数码行业的发展方向,让市民体验到数码科技带来的无限生活乐趣,享受与世界同步的数码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