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许昌往事

“一二六”旧事(下)

一二六厂靶场标示牌。资料图片由记者贾同岭提供

2013年,一二六厂的厂区仍在生产。资料图片由记者贾同岭提供

产业调整后,兵工厂生产民用产品

□ 记者 贾同岭 杨佳倩

核心提示

楼顶残留的卫星接收器、墙上尚在的电网、废弃的靶场……似乎见证着一二六厂曾经的神秘和辉煌。作为军工企业的一二六厂,搬迁至许昌是为生产枪支。但实际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到来,没有接到制造枪支指令的一二六厂只能被迫转型生产民用产品……

东北的“六二六”,迁到许昌叫“一二六”

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锁,推开沉重的铁质大门……11月19日,跟着庆华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叶长东,记者踏入他曾工作过却也已多年没有再进入的一二六厂。一二六厂行政区已经荒废多年,如今被农大征用,高大的行政楼外满是杂草,有些荒凉,不过难掩兵工厂曾经的辉煌。

“我的办公室以前在行政楼一楼,我是出纳,屋里子当时有保险柜,里面经常存放现金。所以,我那屋子的窗子当时都用铁栏杆封着。” 叶长东说,行政楼顶有一个大型卫星接收器。辉煌一时的一二六厂曾经拥有自己的电视节目,工厂宣传科的工作人员扛着摄像机进行采访,定期在厂内播报厂区新闻。

一二六厂家属院显得更为破败、久远。“小的只有30多平方米,大的也不过80多平方米。这些楼房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叶长东说。

记者发现,无论是一二六厂还是其家属院,每栋楼的墙壁上都标有“312”“607”等数字。叶长东解释:“这就是我们厂的特色。兵工厂有点儿部队的作风,喜欢编号。编号只为方便登记,不代表数量。”

说起兵工厂,记者好奇地问:“你们配有武器吗?” 叶长东说,原来工厂有一个武器科研所,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轻武器,连工厂的哨兵都持真枪站岗。但是工厂破产后,所有武器全部上缴许昌军分区。

一说起兵工厂的历史,一二六厂家属院的老人便感慨万千。“在东北时,我们厂是国家八大兵工厂之一,工人上万。”曾任一二六厂生产处处长、今年88岁的李贵华回忆说,他们厂原来叫六二六厂,是国家重要的轻武器生产基地。

“我们厂的历史说来话长。”李贵华叹口气说,他们厂原来并不在黑龙江,而是在沈阳,职工大多是沈阳人。最早该厂是张作霖的奉天兵工厂。

一声令下,6000多名东北人迁入许昌

为什么要搬到许昌?这不得不提河南农学院(河南农大的前身)。20世纪70年代“凭老茧上大学”, 大学纷纷从大城市搬迁到农村,河南农学院便搬到许昌县(今建安区)蒋李集镇。但是,河南农学院一直想搬回郑州。

1980年,兵工厂、河南农学院和许昌政府进行三方会谈,两个小时后一拍即合,以“三个800万”的条件签订了搬迁协议。河南农学院将学区整体转给兵工厂,兵工厂则给予河南农学院800万吨钢材、800万立方米木材和800万元人民币的补偿。

根据这份协议,东北的六二六厂搬迁到河南农学院,河南农学院师生陆续搬回郑州。但迁入一两千人后,国家政策有所调整,要求兵工厂不再整体搬迁,大件(冲锋枪生产)留在东北,小件(手枪生产)搬到河南。

1万多人的大厂只能部分搬迁,补偿协议也随之调整,部分楼房和学区退了回去。即使这样,1980年到1989年,兵工厂仍迁入2000多名职工,加上随行家属,一共迁入6000多人。

“许昌和北安相距半个中国,但是当时的人们只讲奉献,搬迁令一下,职工纷纷抢着报名。”1989年迁入许昌的李乃江说,他听当时最早迁来的老职工说,当时火车跑了两天三夜,中途在哈尔滨和北京倒了两次车。出站后,人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距离火车站15公里远的河南农学院,参加新厂建设。当时,还有不少家属随着搬迁大军来到许昌。

“我们成立了许昌六二六厂工程指挥部,负责新厂的建设,建成后叫一二六厂。”李乃江说,当时河南农学院刚刚建成,基础设施不是太完善,师生还没有搬回郑州。一群东北汉子只得和学生挤在一起,同吃同住,条件十分艰苦。

面对艰苦的创业环境,东北人发挥乐观的天性,相互鼓励。许昌本地的3个工程队也加入建设大军,合力突击建设。一时间,工地建设如火如荼。

很快,一二六厂形成规模,不仅有行政区、生产区、生活区,还有教学区,幼儿园、小学、初中、中专和电大应有尽有,教学质量上乘。即使后来工厂破了产,这些学校依然成为附近学生的首选。

时代变了,“枪厂”转型生产摩托车

“设备全部到位,职工也跃跃欲试,连检验枪支的靶场都修好了,只要国家一声令下,工厂就能马上开工。但是苦等多年,国家一直没有下达造枪任务。”叶长东说。

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家兵工企业,一二六厂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用东北话说那是“杠杠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兵工厂审时度势,用生产枪支的机器加工民用产品自然不在话下。

一二六厂及时进行了产业调整,先后生产了摩托车、内燃机、机器开关、摇臂、发令器等民用产品。其中,在刘东奎厂长任职期间,环球牌机动三轮摩托车风靡一时,一度供不应求。

“那几年,我们厂的效益非常好。20世纪90年代,我的工资有200多元,远远超过许昌本地工资水平。”叶长东说,当时一二六厂职工工资都很高,在许昌有一种优越感。

李乃江也认同这个观点。“1994年至1996年是我们厂最风光、最红火的3年。每年正月十五,厂区内都要办灯展、放烟花,十里八村的人都跑过来看。”

可好景不长。船大难掉头,几千人的大厂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船身被打得千疮百孔,最终于2005年宣布破产。

说到工厂后来的破产,李乃江一脸的遗憾:“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工厂,往往只注重生产品质,以为产品质量过硬就有市场,不太注重市场营销,更对商业骗局缺少甄别力。”他们厂的产品销售到外地,往往产品连同代理商一起人间蒸发,结果人财两空,赔得很惨。

后来,一二六厂又改生产其他民用产品,但均销量平平。随着效益下滑,几千人的大厂很快被拖垮。

2005年,一二六厂宣布破产。至此,在无尽的叹息声中,辉煌一时的一二六厂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