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
第108期
树种:国槐
树龄:200年
地址:禹州市小吕乡晁喜铺村
□ 记者 李嘉 文/图
禹州历史上,晁错、张良、吕不韦被称为“秦汉三杰”。其中,关于晁错的传说在禹州大地久传不息,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故居在今禹州城南13.5公里的小吕乡晁喜铺村。本期栏目要探访的这棵槐树就生在晁喜铺村。
老槐树倚房生长,造型奇特
11月13日上午,记者一行人驱车来到禹州市小吕乡晁喜铺村。站在村口,一排排村舍遮住了视线,让人不知道该如何寻找。记者多方打听,在村子深处的一个老院子里找到了这棵树。
院子不大,只有两间老砖瓦房和一排草垛。老槐树倚着一个砖瓦房生长,挡住了房子的大门。树干约有一抱粗,下部向西倾斜,超过房顶的部分又向东倾斜,很奇特。老槐树的一些树叶开始泛白,出现落叶的现象。干裂、斑驳的树皮尽显岁月沧桑。
叩开老院旁边的民宅,46岁的村民牛献军迎了出来。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热情地讲述起有关大树的事情。“听我爷爷说,树下的老房子以前是地主家的,树应该是那家人种的。打土豪分田地那会儿,房子又被分给了村民。现在,房子的主人早就搬到了外地,很少有消息。”牛献军说,树的年龄至少有200年,目前长势依然良好。
晁喜铺曾叫丁庄村和小车铺
晁喜铺村是晁错的出生地。据《河南地名志》记载,西汉文景时期,晁错历任高官,其兄弟晁喜不依权势、不图富贵,勤劳和善、照顾乡邻,在家经营店铺,人称晁喜铺。村民以店名称村名。
“相传,晁喜开的是茶铺。古时,这里有10条长街,茶铺就在街上。”牛献军说,后人为了纪念晁氏兄弟,在村中修了双白庙。“后来,这座庙变成了小学。我曾在那里念书,就在我家北边100多米的地方。现在,这座庙的旧址上修了一个晁错祠堂。”
“我们村有晁喜铺、竹园、丁庄、杨庄4个自然村。生产队时期,我们这里叫丁庄村,属于小吕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大队重名,又改成了晁喜铺村。”
“周边的人还喜欢叫我们村‘小车铺’,因为我的爷爷年轻那会儿,家里8个兄弟会做独轮车,是方圆十里的独门生意。那时,独轮车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十分金贵。”牛献军说,“做好的独轮车从家门口排到村口,因此有了‘小车铺’这个名字。”
晁错的故事在禹州久传不息
关于晁错的传说在禹州大地久传不息。历史学家认为,晁错的很多想法和主张,在今天看仍有启发意义。晁错传说包括太子智囊、献策御边、汉廷策问、景帝宠信、进言削藩、七国之乱、腰斩东市等事件。
相关资料显示,西汉文景时期,晁错倍受宠信,官居御史大夫,号称“智囊”。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募兵充实边塞,防御匈奴攻掠;建议削夺诸侯王国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不久,吴、楚等7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被政敌暗算,穿着朝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晁喜铺之东为靡山冈,为“禹王建邑”处。冈麓有历史名庙钧阳宫。其西是父城冈,冈西是秦丞相吕不韦和汉留侯张良故里。晁错、张良、吕不韦被称为“父城三杰”,亦被称为“秦汉三杰”。
“现在,村里何姓和张姓是大姓,没有姓晁的。”牛献军说,不过,大家都喜欢“晁喜铺”这个村名,觉得它有文化、有内涵,是当地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