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明珠耀四海,一缕情思入梦来。高姓发源史书载,沧海桑田亦不改。”11月24日一早,禹州市鸿畅镇东高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喇叭就像往常一样开始播放这首名为《东高颂》的歌曲。
伴随着婉转悠扬的旋律,倾听着朗朗上口的歌词,感受着脆若珠玉的歌声,东高村的村民也会跟着哼上几句。
“这是我们实施文化振兴的一部分。”东高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彦浩说,自今年3月到东高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在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做好“外功修炼”的同时,加紧补齐“内功修炼”,结合东高村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其作为华夏高姓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出了“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弘扬底蕴、旅游支撑”的工作思路,并获得了村“两委”、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支持。
王彦浩的办公桌上放着明嘉靖《钧州志》、清顺治《禹州志》、《禹州市志》,以及《禹州姓氏》等书籍。他介绍,经过认真学习,反复思考、论证,他确立了“一馆一赋一颂一志”的切入点,为东高村“修炼内功”确定了“基本路数”。
首先,东高村建起了唤起乡愁的村史馆。今年4月,王彦浩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利用村部现有的房子打造村史馆,用来展示东高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秀乡土人才等,以激励后人、传承文化。8月底,东高村村史馆基本建设完成。
其次,他们创作了综述村情的《东高赋》。“《东高赋》对东高村建村以来的情况进行了高度浓缩。”王彦浩说,截至目前,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全文756字的古文体《东高赋》已定稿,并作为重要板块之一入驻村史馆。
最后,他们创作了宣传东高形象的《东高颂》。“东高村作为华夏高姓发源地,是有10多本历史典籍记载的不争事实,但多年来仅限于口口相传,并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宣传。”东高村党支部书记王俊峰说,驻村工作半年多来,王彦浩翻遍了村内藏书,跑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倾听了老人们诉说的各类故事,借经典老歌曲谱,数易其稿,完成了包括东高村历史底蕴、自然风光、开放共享等寓意在内的《东高颂》。
此外,他们还将撰写记载村史的《东高志》。“东高村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已有数千年历史,但至今仍没有一本书对其进行专门记载。”王彦浩说,《东高志》涵盖了村庄历史、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贸易、集体经济、教育卫生、文化民俗、文物古迹等内容。
“东高村作为禹州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今年年底将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接下来,通过实施‘一馆一赋一颂一志’文化振兴工程,东高村的知名度将进一步提高,乡村形象将进一步树立,文明新风也将得到进一步弘扬。”王彦浩说,“正如《东高颂》中所唱,春已来,百花开,万紫千红香满怀。盼君归,邀君来,大美东高虚席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