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深三度

巍峨大气,登临怀古览胜景

东城门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位于市区西顺河街以东、东城墙街以西的曹魏古城东城门主体今已封顶。20多米高、汉魏风格的东城门看上去古色古香。东城门全部竣工以后,人们将能够登临其上,一览四周胜景。东城门下的东大街一带发生过怎样的历史故事?此次建设的东城门又有何特点?

曹魏古城东城门

记者 牛志勇 文图

东大街曾有“金银库街”之称

作为许昌老城区的主干道之一,东大街曾和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共同构成老城区的交通要道。如今的东大街东起文峰路,西止安怀街。旧时,人们自东向西经过护城河,进入东城门就到了东大街。

明清时期,许昌东城门外设有瓮门。东城门上有石匾额,上书“东联江汉”;东瓮门则为“阳和”门。据了解,古时城门的命名,通常与城市定位、周边环境、区域空间相联系以及中央政权统治思想遥相呼应。因此,城门的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涵盖军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在许昌市档案馆,保存着许昌老城区的部分老照片。在一张新中国成立前拍摄的老照片中,记者看到,人们穿着冬衣站在东大街的城门下看布告。彼时,高大的城门上设有瞭望口。

“东大街西段路北有商务会,商务会西面为许昌头号绅士徐立吾的宅第,也是其迎送许昌军政大员的处所。东大街东段路北有省商会会长孔绍周的宅第;路南有4座插花大门楼,房主葛新如曾经聘请河北振远镖局总镖头曹振谱在此设立武馆。”建安区人李季安先生(已逝)曾写过一篇《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为人们留下了彼时反映许昌老城的历史风貌的文字记录。根据老人的描述,东大街素有“金银库街”之称,所居住者多为达官贵人。

如今,东大街东段北侧的一胡同内还有孔家院的旧址。家住东城墙街的一位八旬孔姓老人曾带领记者来到孔家老房子处。记者看到,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多已废弃,早没有了当年的气派。在老人的印象中,以前徐立吾、孔绍周有权有势,居所也很气派。

许昌有“烟草之乡”之称,历史上一些烟厂曾出现在东大街。1947年,裕生烟厂曾由鄢陵县迁到许昌城内东大街的葛家院。次年,怡昌烟厂由襄城县迁至许昌东大街孔家院,改名天兴烟厂。

“东街”一带曾出过不少武术名家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果说起许昌武术,就不得不提许昌东街武术。今年,许昌东街武术入选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如今,家住东城门附近、30多岁的郭绍辉是一个武术馆的馆长,也是许昌东街武术第六代传承人。

人们说到许昌“东街”,一般指的是护城河内,以东大街、聚奎街、引龙街、文昌街、兴隆街和东城墙街构成的回族聚集地。东城门西侧,是一条并不宽的小街,名为东城墙街,如今一代武术名家寇运兴的后人就居住在这里。

许昌自古就有尚武之风。民国时期,武术名师曹振谱、虎军山、张茂林三人就开始在许昌“东街”一带合场授徒,跟随者甚众,培养出的武术高手寇运兴曾在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上大显身手。回国后,寇运兴名震武林,常香玉还曾拜他为师,学习刀枪对练等技艺。后寇运兴移居湖北,设场授徒,同时开诊所治病救人。1982年12月3日,寇运兴与世长辞。寇运兴去世后,省、市体育部门专门来人,对其去世表示惋惜,并送上写有“中华武魂”字样的牌匾。今年春天,记者拜访寇运兴的小儿子寇保成老人。耄耋之年的他保持着习武的习惯,身板硬朗。继承了父亲针灸技艺的他,经常力所能及地为人们消除病痛。

如今,年近古稀的张子瑞几乎每天都会去许昌体育场练陈氏太极拳“小架”。他中等身材,身板硬朗。10多岁时,家在“东街”的他就开始跟随许昌老拳师张武德习武。

如今,许昌“东街”一带仍居住着一些知名老拳师。他们有的尽管年事已高,但对武术的热爱没有衰减。和平年代,武术少了刀光剑影,更多的是作为强身健体的方式被传承下来。

如今,市区春秋广场、许昌体育场、西湖公园、清潩河游园等处,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有老人在习武。如果你上前攀谈,很有可能遇到的就是“东街”的老拳师。

未来可登临东城门赏景

去年5月底,根据工作安排,曹魏古城东城门东大街(西顺河街至东城墙街)城楼上部主体施工需要搭设一个长17米、宽14米、高5.1米的钢结构安全通道,东大街南北两侧各1.5米宽的道路被占用。而今,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东城门已经芳容初露。

11月22日,市区东关桥头,车水马龙。记者眼前20多米高的东城门巍峨大气,人们或驾车,或步行,从下面来往穿梭。恢宏大气的东城门横跨东大街,位于西顺河街以西、东城墙街以东,为5层复建仿古式游览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188.37平方米。

“现在还没有竣工,不能上去游玩。”曹魏古城东城门建设工地,一名工人说。记者看到,东城门北侧设有台阶和木质红色护栏,未来竣工后,人们可以顺着台阶登临高处赏景。

东城门是曹魏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门建设能够形成与城市功能相融通的新格局,并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设计规划,城门北侧为规划中的古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