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许昌城有四门,位于南关大街与建设路交会处附近的南城门匾额上写着“南望衡湘”。2016年,随着曹魏古城修复建设拉开帷幕,位于曹魏古城中轴街区的南城门涅槃重生。曹魏古城南城门整体景观古风古色、气势磅礴,不仅提升了许昌的城市形象,而且擦亮了许昌的曹魏文化名片,增强了许昌的历史厚重感。
记者 张汉杰
曹魏古城南城门,曾是灯塔矗立处
许昌的南城门古已有之。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旧时,许昌城有四门,匾额上分别写着“东联江汉”“西瞻嵩洛”“南望衡湘”“北拱神京”。
在“老许昌”的记忆深处,曹魏古城南城门所在地,1947年解放许昌的枪炮声曾在此隆隆作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耸立过极具时代特征的地标性建筑——灯塔。灯塔的东西两侧,20世纪60年代还有土城墙。土城墙根儿延伸出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称新市场街,后改称灯塔路。再后来,随着建设路的改造,护城河畔的旧城墙、瓦房和灯塔一并消失。
60多岁的李群成,家在春秋广场附近,小时候经常去灯塔附近玩耍。“最早,这里是一座木塔,四面有彩灯。”李群成说,由于塔身高大,即使人们站在南大街北端的大十字街也能看见。“当时,‘鸿宝’斜对面有一座小石桥,护城河河坡处有很多小瓦房。每到国庆节、春节,灯塔就会亮起来,很多人过来玩,热闹得很。”
曹魏古城南城门东侧的附属建筑是春秋大剧院旧址。春秋大剧院原名大众剧院,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春秋大剧院各类演出众多,曾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赵本山、刘晓庆、韦唯等都在此进行过演出。2013年,春秋大剧院被拆除。与之相对应的曹魏古城南城门西侧的附属建筑,是原市房管局的院子和原贵宾楼,于2016年11月份先后被拆除。
如今,曹魏古城南城门附近,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并存,建筑的变迁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曹魏文化新高地,气势磅礴现繁华
2016年,曹魏古城修复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位于曹魏古城中轴街区的南城门涅槃重生。
曹魏古城南城门于2017年7月正式开工,2018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9400多平方米,由城墙、主城楼、东西阙楼、子楼组成。其中,主城楼檐口高27米,其他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正门净宽10.5米、高12.2米,左右两边各有1个宽5.9米、高8.65米的侧门。
曹魏古城南城门汲取了“关圣春秋”“忠义文化”“市井文化”等要素,与汉魏风格相融合。入口用阵列式灯柱体现磅礴的气势及仪式感,历史记忆的铺装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整体景观古风古色、气势磅礴。
曹魏古城南城门东墙浮雕《魏武挥鞭》重构挥鞭征战、观沧海等典故,以气韵生动、主题鲜明、人物突出、节奏优美的艺术形式,带来豪迈、大气、深邃、高远的视觉效果。西墙浮雕《忠义千秋》表现关羽为人忠诚、处事正气、疾恶如仇、勇于担当的仁义气概,并以灞陵拜别、夜读《春秋》、跃马除奸的经典故事串联,借云和水的巧妙衔接,稳重中透着动感。
“曹魏古城南城门成了透视许昌城市文化精神的一扇窗,增强了许昌的历史厚重感。”我市春秋楼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李振国说,曹魏古城南城门为许昌三国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了展示曹魏文化的新高地。
城门夜色美,灯光秀新韵
每逢节假日,曹魏古城南城门光影交织,绚丽非凡。
2019年4月,“梦回魏都”灯光秀在曹魏古城南城门惊艳亮相。在灯光、烟雾、音响等综合效果的作用下,墙面犹如电影屏幕般,出现了“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曹操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关羽割袍断义”等历史画面,仿佛一条时光隧道,把人们带回1000多年前的盛世繁华。
曹魏古城通过科技感十足的灯光秀,焕发出崭新璀璨的光芒,令许昌成为融合古典与现代的时尚之都、历史之都。
“太美了!太棒了!”每次曹魏古城南城门推出“梦回魏都”主题灯光秀,都会吸引众多游客掏出手机开启拍摄模式。
“全国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城有很多,但讲曹魏文化的不多。我们要把曹魏古城打造成一个可以‘讲故事’‘慢游’的地方。”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游客在曹魏古城,不但能领略古城“颜值”之美,而且能享受震撼人心的灯光盛宴,感受夜游古城的别样风情。
2019年12月31日,随着德国零公里贸易公司投资建设的中欧跨境电商(许昌)集群体验中心项目落户曹魏古城南城门,这里变得既宜游又宜购。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很多人对德国产品比较感兴趣。如今,人们在曹魏古城南城门的中欧跨境电商(许昌)集群体验中心就能买到全球同价、全球同步的正品进口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