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街
“楼榭重重再现帝都繁华,古巷深深重谙三国风采。”徜徉在曹魏古城南大街,古朴典雅的连廊、恢宏大气的骑楼、层层叠叠的斗拱飞檐、造型别致的亭阁让人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古风古韵的三国时期。
老街,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和兴商场所,常常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的交织之地。位于许昌老城区的南大街就是如此,随着时代大潮不断蝶变,凝结着一代又一代许昌人的记忆。
记者 毛迎
昔日店铺林立,是许昌的“王府井”
“南大街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段,有金店银楼、杂货店、京货布匹店、鞋帽店、颜料店、茶庄、书店……”许昌人李季安在《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中这样描述。
1904年,京汉铁路正式开通。地处中原的许昌因火车的到来,打开了一扇与外界互联的窗口。
20世纪30年代后,南大街有几家大商号盖起中式楼房饰以西式门脸儿的门面房,使得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几分洋气。南大街上有过很多商号老店,如南悟真和北悟真照相馆、正义茶庄、老九霞鞋庄、德源杂货店、五洲杂货店等。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街同样很热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个体户多了起来,工艺美术行业在许昌逐渐兴起。南大街不过600多米长,但工艺美术店铺有上百家,渐渐成了市区工艺美术店铺最集中的街道。
通过一张1998年拍摄的照片,记者看到,南大街店铺林立,电器店、钟表店、眼镜店等应有尽有。“1984年,我来到南大街从事眼镜行业。当时,这一带都是瓦房、草房。我当时在国营的店里干,1988年开始自己干。”士明眼镜店老板张立友回忆,他的店曾与一个银行网点相邻。后来,为了建设豫园美食城,该银行网点被拆除。南大街商贾云集的景象堪比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框架逐渐拉大,许昌的商业不再局限于南大街。南大街渐渐失去昔日的热闹繁华,显得有些落寞。
南大街完美蝶变,散发文化光束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曹操踞许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使许昌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后,许昌的曹魏遗迹灿若繁星,相关景点、民间传说成百上千,是名副其实的曹魏故都、三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青梅煮酒”“许田围猎”“灞陵辞曹”“夜读《春秋》”……许昌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三国文化是许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是最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宝库,也是许昌的城市之魂。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沉睡中醒来,散发出应有的文化光束?许昌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了顺民心、合民意的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项目。该项目被列为2017年许昌市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
作为“一号工程”,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万众瞩目。相关部门按照“一年出形象、两年成规模、三年见成效”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曹魏古城开发建设,争取早日把曹魏古城建设成为曹魏文化的高地、城市旅游的品牌、许昌形象的名片。
错落绵延的仿古连廊,巍峨耸立的骑楼,趣味盎然的雕塑小品,古色古香的地砖……历时一年多,古老的南大街实现完美蝶变,以浓郁的曹魏风情展示着许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018年2月8日,曹魏古城南大街开街,标志着该项目“初战告捷”。
提升城市内涵,展示曹魏文化
11月24日,寒意逼人,但丝毫没有影响市民出游的兴致,市区南大街上游客依然很多。漫步在南大街,一栋栋颇具时代特色的经典建筑和一个个小品、雕塑,令人仿若置身另一个时空。
“听说许昌的曹魏古城很有特色,我今天和朋友特意来这里游玩。南大街古色古香,还有不少老店,能品尝各色美食,既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来自周口的游客魏艳华连连感叹“不虚此行”。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展现出来必须实体化,看得见、摸得着,人们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魅力。行走在曹魏古城南大街上,老字号的招牌不时映入眼帘。一间间形制古朴的门店,吸引着游客驻足,或就餐、购物,或拍照、游玩,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许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每当有外地的朋友来许昌,我总要带他们去灞陵桥、春秋楼转一转。南大街是必须要来的‘打卡地’。来这里租一套汉服穿上,拍一些美美的照片,就像穿越到了古代。”20多岁的赵女士说,南大街是许昌最有特色的街道,她经常向外地朋友介绍这条有历史、有故事、有看点的老街。
以文化对接产业,让遗迹成为胜景,曹魏古城南大街提升了许昌的城市内涵和气质,已经成了对外展示曹魏文化的新窗口和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