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辉
最近,“八旬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也将老人如何融入数字时代这个早就存在的问题再次推向了人们的视野。
我市各公共场所在方便老年人方面做得如何?社会、家庭等如何帮助老人面对数字鸿沟?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老人遭遇“科技难题”,引网友热议
“这里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11月23日,湖北宜昌,面对独自冒雨来交社保的老人,工作人员这样答复。老人无助的表情让很多网友直呼“心酸”。无独有偶,11月21日,湖北广水一位94岁老人因行动不便,为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这两则新闻很快就冲上热搜榜,引起网友热议。
网友“花魅绝伦”说:“真心酸,仿佛看到几十年后老了的自己。”网友“袁来就是你”说:“科技发展太快,希望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等等老年人。”
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对老年人很友好
针对老年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科技难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包括完善“健康码”管理、禁止拒收现金在内的20条具体举措要求。
该通知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记者走访发现,我市银行、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设施对老年人都很“友好”。
“这儿服务挺好的,我来取钱,大堂经理帮助我操作。”11月29日,78岁的市民邹连堂从市区八一路某银行办理业务出来,对银行的服务很满意。市民王红芝对此也深有感触。“医院门诊充值窗口,用微信或现金支付都可以,很方便。”
社区、家庭齐努力,营造关爱老人氛围
今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0.3%。这就是说,2.5亿年逾60周岁(含60岁)人口中有超过六成不是网民。科技发展迅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就要求社会、家庭等共同努力,营造关爱老年人的氛围。正如网友“哦哦哦哒”说:“科技进步无疑是好的,老人缺的是具有包容度的社会和家庭。”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老人融入数字时代。
近日,市民政局在发放高龄津贴时就要求要科技手段和人工“两条腿走路”,兼顾到不同老年人群的心理和需求。
在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经常组织社区老人学习智能手机的应用以及电脑的操作等。“社区是离百姓最近的基层组织,我们组织老人学习网络知识、防止网络诈骗等内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马静说,“家庭成员也应积极帮助老人学习新事物,这对于老人身心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