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访古·分类

禹州百年前曾走出“中原霸才”

王棽林故居

□ 记者 吕正子 通讯员 李晓星 文/图

清末民初,中国英雄辈出,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禹州人王棽林年轻时通过科举考试考取举人,中年时积极投身维新变法和实业救国运动,暮年时主持编纂《禹县志》。在他的身上,既可以看到中国儒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做人准则,又能看到旧时代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今天,我们一起探访这位传奇人物的故居。

市级文保单位栖身山村

禹州城西南15公里的方岗镇西部有两座小山。一座名为禹山,居北,东西长3公里,海拔350米,因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得名;另一座名为角子山,居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海拔439.2米。

禹山与角子山之间是一条山沟,角子山北麓靠近沟底的山坡上有一个名叫栗子沟的小山村。11月28日,冬日的阳光照在栗子沟村一座古朴的居民大院内。大院整体依山而建,正门向北,一块黑色的石碑伫立在大门前,上书“王棽林故居”五个大字。

这是一个布局严谨的三进院落,青砖与巨石砌成的屋墙依旧高大结实,给人威严之感。屋角及门窗上精美的木雕,显示着清代建筑的特点。

“王棽林故居现在是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教凤麟说,王棽林故居现存的主要建筑群落有两组,一组是王棽林的住宅,另一组是王棽林读书处。相传,王棽林故居在鼎盛时四周建有高大的寨墙,内部还建有廊桥,主人通过廊桥就可以往来住处和书房。

“中原霸才”曾想实业救国

王棽林原名王森林,字槐三。1989年出版的《禹州市志》记载,他生于1863年,卒于1936年。王棽林自幼善写诗文,喜爱读书。《禹州市志》称他为“一大文人”。1891年,王棽林赴开封参加府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考官胡嗣芬读了他的文章后,称他为“中原霸才”。

身处时代洪流中的王棽林主张“睁眼看世界”,然而他中举后的几年中,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继爆发,戊戌变法失败。这让他痛心疾首,遂萌发了实业救国的理想,并积极投身近代教育事业。

三峰山位于禹州城南9公里处,呈东西走向,长11公里,总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有东峰、中峰和西峰三座并列的山峰,故名三峰山。《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棽林支持时任禹州知州的曹广权在此开办三峰煤矿公司。该公司有矿区三处,即东、中、西三峰。王棽林为东峰矿区经理。1927年,该矿区日产煤200余吨,有矿工200余人。然而时局动乱,经营累亏,三峰煤矿公司逐渐式微。

1902年,西方教育传入禹州。在王棽林的支持下,禹州知州曹广权开办了融中西方教育于一体的颍滨经舍,地点就在今天颍河东岸的张良洞。这是戊戌变法后禹州第一所新式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颍滨经舍由过去教授“四书五经”改为教授天算(自然、数学)、格致(物理、化学),并广购书籍,确立学约。

编纂“开一代学风之先的史料”

著书立说是中国旧时文人的一大追求。“中原霸才”王棽林留下了许多作品,最为后人称道的是由他担任主笔编纂的《禹县志》。

1919年,当时的禹县知事(即县长)车云将城内的长春观作为县志局,聘王棽林、陈嘉桓、田春同等六七十人通力修纂,并由王棽林担任笔卿(即主笔)。然而没过多久,车云离开禹州,修志之事便无人问津了。

1921年春天,王棽林因避匪祸举家迁入禹县县城,住在长春观内,义务修志。1927年,禹县县志局并入契税经理局,志稿交书记员收存。1935年,全书校对完毕,1937年刊印告竣。遗憾的是,王棽林于1936年去世,未能看到《禹县志》刊印。

王棽林编纂的《禹县志》共30卷40余万字,采用记、传、表、志四种文体。该志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因时代关系与旧志有所不同。例如增编了大事记,新辟了学校、物产、谣俗、宗教等门类。1989年出版的《禹州市志》称其为“开一代学风之先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