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人 陈凯
看到这个题目,部队老兵和地方了解“特级英雄”杨根思事迹的人,第一反应都会迟疑。因为英雄喊口号一说,当年新华社电讯稿没有提到。
本文讲述人陈凯从安徽宿县师范学校毕业,曾参与创办《拂晓报》,1969年入伍,在驻许某部任宣传干事10年,先后从事新闻报道和理论教育工作。1979年,陈凯在58师前指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参与编纂战史、军史,于某集团军文化学校副政委任上转业地方。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凯从一位小高岭战斗幸存者黄兆龙口中得知这一口号的由来。
文中观点为讲述人陈凯个人观点。
偶遇小高岭战斗幸存者黄兆龙
1992年,转业第5年的我从怀洪新河工地调任区机关党委书记,副书记向我提个要求,出面帮他调解家庭纠纷。那天下午,我俩一道来到他家,准确说是他岳父家。
按照礼节,先见家主。我走进老人屋里,看到他躺在躺椅上。他几次欠身要起,被我俯身按住。听说来了“领导”,其家人都围了过来。这家小妹心直口快,向我反映医药费报不掉,噘嘴抱怨道:“还上战场打过仗呢!”我一听上战场打仗,就知道老人是参加抗美援朝的,便询问是哪个部队的。其长子很快找出老人的复员证递给我。我了解到持证人叫黄兆龙,1948年参军,1955年复员,部别是二〇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我单腿跪到老人面前,抓住老人的胳膊,附耳放言:“我也是58师的,咱们一个部队!你在172团几营?”
“一营机炮连。”
我追问:“您见过杨根思吧?”
老人笑了:“ 杨根思,一个营的,咋能不见?‘英雄连副’嘛!背个‘盒子枪’,瘦高个儿。太仓驻训,我们连和三连驻一个村,我站岗,他查哨,天天照面。”
“杨根思到北京参加英模大会见到毛主席,你可知道?”
“哪能不知道!在山东他给全营大会作报告,会上宣布提升连长。他拉炸药包时拼命高喊‘毛主席万岁’,嗓子都哑了……”
我当即打断老人:“你怎么能听到他喊口号?”我从来没听说过杨根思牺牲前喊口号一事。我不敢相信老人的话,怀疑他一时高兴信口开河。
“不是我一个人听到的,全班人都听到了!”老人很肯定地说。
我又愣住了。全排人都打光了,哪里又冒出一个“全班”?
“我们小炮班,战前配属三连。那个小高地很小,三排阵地在前,我们的阵地就在杨根思背后,中间隔着很矮的山棱子、几棵黑松树。杨根思用泰兴话高喊‘毛主席万岁’,接着炸药包轰的一声响了,都听得清亮的。”
“你们打了几炮?”
“一炮没打。”
“没有炮弹?”
“有。”
“为什么不打?”
“有炮兵参谋带着,参谋没叫打,你敢打吗?”
“炮兵参谋”?更是闻所未闻!我的问话被老人反问回来,脑袋一时短路。谈话一时中断,我由喜出望外到怅然而归。事后想再访老人,已是阴阳两隔。
《人民日报》曾报道杨根思事迹
195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新华社朝鲜北部24日电《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署名是新华社记者。全国报纸也都刊登在头版。这篇电讯稿内容(部分)如下:
11月27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对长津湖地区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全部和美步兵第七师大部的分割围歼战。次日,人民志愿军某部攻占了长津湖以南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1071高地。
三连连长杨根思领受了控制1071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的任务。
美国侵略军为了排除对下碣隅里的严重威胁,对小高岭阵地进行了轮番的反扑。
敌人尸体迅速增加,杨根思的一排人也因英勇伤亡而逐渐减员。敌人多次反击无效,集中重炮和B29型重轰炸机,将爆炸弹、烧夷弹,甚至汽油,都倒向这座小山顶。钢铁、石块、烟火满山飞扬。
杨根思的一个排只剩下几个人,弹药也快打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排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英雄杨根思用驳壳抢准确地射击着逼近的敌人。当他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40多个敌人已经爬近山顶。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根思抱起了一包10斤重的炸药,拉响了导火索,向敌阵冲去。一声轰响中,英雄杨根思壮烈地与万恶的敌人同归于尽。
寻找几个问题的答案
新华社电讯的真实性、权威性不容置疑。但作为新闻素材,至少有三条未见提到:一是小炮班和机枪班配属小高岭战斗;二是英雄生前刚参加全国英模代表大会见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被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载誉归来;三是杨根思拉响炸药包时高喊“毛主席万岁”。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掌握的素材没采用,二是没有采访到,都是允许的。
1.关于黄兆龙和小炮班。黄兆龙生有其人,其所述杨根思个头儿、乡音、所挎“盒子枪”(驳壳枪)和任职时间都对得上号。他所在的小炮班应属一营机炮连。配属三排作战的,还有个机枪班,有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子弹打完了,最后杨根思命令两名伤员撤下去时,把打完子弹的重机枪拖下去交给营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挺重机枪,如何打退美军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进攻?可是电讯也未提及。
2.关于杨根思生前参加全国英模代表大会。1950年9月,20军的杨根思、陈宝富 、毛杏表、周文江(后曾任58师副师长)四位一级战斗英雄赴京参加首届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在怀仁堂会场上数次见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聆听毛主席致辞,出席毛主席在北京饭店的宴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阅兵和国庆晚会,被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0月上旬,英雄们载誉归队,途经南京车站时,突然接到通知:回头北上山东追赶大部队。10月15日,杨根思在兖州姚村向全营传达英模大会盛况,团政委李树人到会宣布命令:任命杨根思为三连连长,并勉励他“要像火种点燃战士,带出党放心、人民信得过的英雄连”。当天距杨根思壮烈牺牲只有45天!如果没有这一纸命令,杨根思牺牲时还是“英雄连副”,志愿军总部如何命名“杨根思连”?
3.关于电讯稿为何没写英雄拉响炸药包时高喊“毛主席万岁”。我的看法是:和电讯稿没写北京英模代表会及小高地上加强机枪班、小炮班一样,没写不等于没有,文章没写不等于英雄没喊。站在记者角度,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没采访到。既然杨根思是战斗到最后一人与敌同归于尽,那么他喊口号有谁听到?二是采访到了,小炮班战士听到了,但是小炮班既然“按下不表”,就只好割舍不用了。
回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发自劳动人民内心的“毛主席万岁”呼声已在民间此起彼伏,但是官方尚未正式发布(最初发布的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直到9月下旬召开的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并无会场布置标语口号的文字记载。这两点也可能是新华社稿没讲到杨根思喊口号的原因之一,但是绝不能成为怀疑英雄高呼“毛主席万岁”的理由。
望图片作者见报后及时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