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至今,我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在市区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576处。2020年,我市人均健身场地面积1.92平方米,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家门口的免费“健身房”,给许昌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编者按
生命在于运动。寒冬时节,许昌健身设施齐全的广场、游园、公园里活跃着一大批热爱健身、热爱生活的人。冬泳、篮球、武术、广场舞等多样化的体育运动蓬勃兴起的背后,是许昌生态文明建设的久久为功。
近年来,我市斥巨资打造了“15分钟健身圈”。遍地开花的健身场地及种类繁多的健身设施,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给许昌增添了体育元素、青春活力、幸福底色,达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本期《新闻深三度》,给大家讲述许昌“冬季健身圈”的故事。
记者 毛迎 文图
从屈指可数到遍地开花
12月2日,天气寒冷,清潩河游园平安广场,三三两两的市民在锻炼身体。“这个广场离我家很近,步行只需10分钟左右,我每天都会带着小孙子来玩一会儿。我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小孙子在游乐场里玩滑梯。这么多健身、游乐设施都是免费的。”正在使用漫步机锻炼身体的市民张宝华说。
在张宝华的记忆里,许昌的健身场地曾寥寥无几。她说,以前,太极揉推器、单双杠等安装在室外的健身器材,她只在许昌体育场见过;现在,不仅公园、游园有,而且连一些居民小区也有,大家健身很方便。
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许昌市只有4个运动场:许昌市省立第四中学运动场、许昌市县立师范学校运动场和西关、塔湾两个公共运动场。西关运动场面积约20亩,仅有篮球架一对。塔湾运动场由废弃的飞机场改建而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许昌市的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许昌体育场、许昌市体育馆等陆续建成投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框架的拉大,位于老城区、建成时间较长的许昌体育场和位于市区仓库路的许昌市体育馆显得有些“落伍”,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2009年,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开建,201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一份来自许昌市体育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许昌市区健身场地面积不足37万平方米,人均仅0.62平方米。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打造“15分钟健身圈”,实现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2017年1月9日,我市正式出台《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探索社区体育设施与游园、广场、河道体育设施融合建设模式,打造“15分钟健身圈”。
2016年12月至今,我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在市区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576处。2020年,我市健身场地面积达967.6万平方米,人均1.92平方米,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把市容“黑点”变成城市“亮点”
12月2日,魏都区颍昌街道办事处,很多市民聚集在开阔平整的社区健身中心锻炼身体。这个社区健身中心有标准11人制足球场1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儿童游乐场1个、网球场1个、排球场2个、门球场2个、健身路径1条,是附近居民健身的首选。
“这里原本是一片树林,地面坑洼不平,还堆着一些杂物。经过改造,这里成了大家健身的好地方。”正在打篮球的市民李志东说。
灞陵湖畔原本是棚户区,堆放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周边群众深受其扰。后来,魏都区政府将其改造为灞陵湖体育公园,建设了儿童游乐场1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网球场1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4个、休闲棋牌桌4组、健身路径1条,使其成为群众喜欢光顾的“健身房”。
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市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实现了市区公共体育设施与城市环境的自然融合,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瞄准群众需求,我市利用闲置地块、边角地块、插花地块和绿化档次不高的街头绿地,重点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使用率高的运动场地,彻底将脏、乱、差的市容“黑点”变成城市“亮点”。
连日来,记者多次探访清潩河、天宝河等河湖水系,文峰游园、鹿鸣湖体育公园等游园、公园,处处可以感受到运动之美——喜欢健身的,使用太极揉推器、单双杠等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喜欢打篮球、羽毛球的,在围笼式灯光球场上挥洒汗水;喜欢跳广场舞、交谊舞的,在空地上一展身手……
遍地开花的健身场地、种类繁多的健身设施、越来越多的健身群体,给许昌市增添了许多体育元素、运动元素和青春飞扬的城市亮色。
优良生态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15分钟健身圈”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达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而“15分钟健身圈”背后,是许昌生态文明建设的久久为功。
近年来,我市在建设游园的同时,注重设置各类健身设施。12月2日,记者在清潩河游园看到,这里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有各种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场,成为一个让市民回归自然的“健身房”。
不只是清潩河游园,“15分钟健身圈”场地遍布天宝河、饮马河等河湖水系,以及文峰游园、南湖游园等广场、游园。这些广场、游园草木葱茏,“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美不胜收。“15分钟健身圈”的底气,来自健全的设施和过硬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还是全国首批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地级市。
在绿色生态方面,我市形成了独特的格局,不仅实现了“开窗见绿、推门进园”,而且实现了“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相继建成樱花大道、海棠大道、紫薇大道、银杏大道、法桐大道等景观道路。家在花园里,人在风景中。正是因为满目的绿色,在户外运动时,市民心情才更加愉悦、呼吸才更加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