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阿城继电器厂职工董煜兰和丈夫带着6岁大的孩子,离开难舍难分的亲人,从哈尔滨乘坐火车南下。转眼间,她和家人已在许昌生活了半个世纪,早已融入这座城市。一代又一代许继人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一家三口来许昌,住进市区小旅店
今年79岁的董煜兰,不失东北人爱说爱笑、性情直爽的秉性。“我永远忘不了,我们一家三口1970年7月8日乘火车离开哈尔滨。”董煜兰说,她23岁和同在阿城继电器厂上班的王平结婚。来许昌那年,他们的孩子6岁。
上了火车,王平的姐姐哭喊着,拽着火车门不让走,说:“你们在哈尔滨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为啥非要带着孩子到河南许昌的穷乡僻壤吃苦受罪?”
当时,为了照顾来许昌工作的职工,单位允许大家在北京转车时停留3天。“在3天的‘小假期’里,我们带孩子去了天安门、故宫等地。”董煜兰说,直到来到许昌,他们才知道要建的厂处于郊区,那里一片荒凉。
因为新厂区边建设边生产,来报到的职工没有住房,大家都被安排到许昌的旅店、旅社或条件非常差的干店。有一两年的时间,许继把许昌市区的很多旅店、旅社包了下来。
董煜兰住的旅社,一个房间安排了两家人。为了方便,他们有的用破纸板把房间隔开,有的在中间扯一个布帘。“那时候,烧水、做饭用的是煤炉。饭后,孩子们跑到院里一起玩耍,跟住在四合院一样。”董煜兰笑着说。
也有一部分职工被安排到郊区的干店居住。干店主要供赶车、拉煤、做小生意的人居住,条件非常差,住店的人需要自带被褥。
在旅社住了一两年后,董煜兰搬进职工宿舍(处于今许继花园小区的位置)。许继先后在建设路建了5栋四五层高的楼房、9栋平房,还有几栋单身宿舍楼。
不久,许继又建了简易托儿所,解决了职工上班后,孩子的照看问题。
风雨五十载,奉献不言悔
“50年弹指一挥间,人生有几个50年?”在日记本上,董煜兰这样写道。
当年,她满怀梦想与热情,从中国的“北方莫斯科”来到许昌,吃惯了东北大米,在这里天天吃馒头、喝稀饭。看看城市街道上低矮的草房、坑洼不平的路面、晚上发黄的路灯,有人不免有些失落。
刚来许昌生活时,天气非常炎热,常年生活在东北的他们难以忍受,不少孩子出了痱子。有几次,一群女职工抱着孩子,蹲在墙根说起来许昌的感受,不停地落泪。到了冬季,许昌没有暖气,室内与室外一样的温度让这些原本在冬天能取暖的人受不了。
因为受不了许昌艰苦的生活条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有人给领导打报告,要求返回东北的老厂工作。
“坚持就是胜利。既来之,则安之。”董煜兰说,在老工人的带领下,她和工友们建新厂、搞生产、创效益,短时间就把新建的许继搞得有声有色。
20世纪80年代,许继提出“理想、纪律、勤奋、向上”的许继精神,自主研发出国家继电器行业的主导产品,创造了用几年时间完成别人十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的奇迹,一跃成为国内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这让许继人无比欣慰和自豪。“那时,我们企业购买了几台计算机,大家争先恐后地学习!”董煜兰说。
20世纪90年代末,许继的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产品达到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的水平。董煜兰说,许继发展的50年也是许昌发展的50年,他们一家人早已融入这座城市。
身体里流淌着许继的血
“我记得,老佟带家人回了阿城,老陈也回去了。”董煜兰和同事交流时说,后来,早年回去的人大都后悔了。为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阿城继电器厂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职工下岗,有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按时交,影响了退休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大家不得不单干,有的开小饭店,有的开出租车。
前些年,董煜兰在老家见到几位早期回到阿城工作的老同事。他们在言谈中都流露出悔意,说当时应该坚持下来。
选择留在许继的人,每月领三四千元退休金,还可以住在环境优美的许继花园小区,令早期返回阿城的人羡慕不已。
“珍惜生活,感恩许继。我曾是阿城县篮球队队员,来到许昌工作后仍然喜欢打篮球。”董煜兰说,这些年,考虑到身体原因,她爱上了打乒乓球,白天在许继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活动一两个小时,晚上在许继花园小区跳跳广场舞,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如今,不少许继干部、职工的子女在许继继续奉献着青春和智慧。一代又一代许继人的身体里流淌着许继的血,许继情结伴随他们一生。他们继承和发扬许继的优良传统,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