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果不是看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还真不知道许昌有这样一家和电视剧《大宅门》剧情有几分相似的老字号,它就是有近300年历史的广愈堂。带着种种疑惑,12月6日,在市区天宝路西段一处大院内,记者见到了广愈堂展筋丸祖传秘制技艺传承人宋广峰,就宋氏广愈堂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采访。
□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李启东 张丽华
宋氏先祖宋景民秘制中药炮制技艺
宋广峰在天宝路西段一处大院里办公。记者一走进大院就闻到了浓浓的中药味。
“这是刚收的菊花,这是还没收的迷迭香!”广愈堂展筋丸祖传秘制技艺第八代传承人宋广峰指着大院里种植和采摘的中药材说。他1.75米的个头儿,短发,走路带风,说话爽朗。
大院西侧的一处房间内有一个茶桌,上面摆放着一米见长的红色茶座。“普洱已经沏好,来尝一尝。”宋广峰热情地让座。接着,他就宋氏广愈堂的中药文化向记者娓娓道来。
“中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的禹州距离我们老家原许昌县椹涧乡范庄村也就几十里路,为宋氏广愈堂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宋广峰说,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16岁的宋氏先祖宋景民精通四书五经,但屡试不第,抑郁成疾,因家中贫寒无钱就医,便发奋攻读医书,钻研中药炮制技艺,研制了展筋丸,并开设了广愈堂,行医为生,济人无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宋景民获许州府制“天锡嘏纯”牌匾。
宋景民拜访当地中医名家,结合平时所学,经45年精心研制,最终筛选21味中药材,经特殊炮制,秘制出中药炮制技艺。尤其是其炮制的展筋丸对治疗颈肩腰腿痛有疗效。此后近300年,宋氏广愈堂招牌及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了九代人。
20世纪50年代初,因部队修建机场,宋氏一族从原许昌县椹涧乡范庄村迁至灵井镇李庄村。据1985年的《许昌县卫生志》记载:“宋氏广愈堂中药炮制技艺为一祖传秘方,原籍椹涧乡范庄。广愈堂中药炮制技艺的继承人宋氏于1954年在岳庄开始自制中药炮制技艺。为了发掘祖国医药宝库,1959年,许昌县灵井人民公社和医院聘请宋氏在灵井卫生院制售展筋丸。”
炮制技艺精良,口碑流传至今
“可以说,从民国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收到全国各地的信件就有30麻袋。”宋广峰说,这些信件有购买中药的,有咨询治病的。如今,为保存好仅有的上千封书信,宋广峰用樟木制作了一个箱子,把一封封泛黄的信件放在里面。
20世纪7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广愈堂招牌被砸,积累数代的医书被焚。制药配方外泄后,给宋氏广愈堂造成了不良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愈堂第七代传人宋甲森、宋玉森、宋富森重操旧业,使宋氏广愈堂祖传中药炮制技艺重见天日。
2001年4月,40集电视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该剧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睡觉,一位在外地的同学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让我看《大宅门》。”宋广峰说,随后,他接连把《大宅门》看完,发现剧情与他们的家史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宋氏广愈堂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是宋氏先祖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宋氏广愈堂在药材的加工、挑选、去杂、切制、炮制、保管、贮存等方面有大量经验。丸剂为纯中草药复合制剂,历经数百年传承,货取地道,炮制技艺精良,口碑流传至今。”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
研发新产品,将建中医展览馆
2016年8月,广愈堂展筋丸祖传秘制技艺入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宋氏广愈堂获得“河南老字号”殊荣。
为了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宋广峰从河南省中医院毕业后,在家专心研制宋氏广愈堂祖传中药炮制技艺,鼓励女儿宋锦辉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并进行本硕连读。作为广愈堂展筋丸祖传秘制技艺第九代传承人,宋锦辉表示要尽快掌握现代医学理论,进一步完善祖传中药炮制技艺,挖掘传统文化,弘扬许昌中医药事业。
“前些年,我父亲从村医的岗位退休后,平时一个人在老家给人看病。我主要炮制中药。”宋广峰说,他们的家训中有“父在子不学”一说,意思是父亲在的时候,孩子是不能给别人看病的。
每年,宋广峰都会根据父亲的安排,到新郑国际机场或许昌高铁站接外地来的患者。
“父亲的话就是命令,我啥不干就得开车去接人。”宋广峰笑着说,前不久,一位齐齐哈尔的李姓患者乘坐飞机到新郑机场,他负责开车把人接到家里。其父宋玉森根据李某的病情,为其拿了几百元的中药。李某说他光来回的机票就要花两三千元,问能不能多拿点儿中药回去,被宋玉森婉拒。
为发展许昌的中医药事业,宋广峰于2016年成立了河南广愈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发了宋氏广愈堂中西结合疗法。记者看到,该公司已经研发出中药热敷包、眼贴、止痛药膏等新产品。
下一步,宋广峰将打造以中医康养、中医理疗等为主的康养基地。
“该项目计划到2021年动工,先在大门口建一座两层楼1000多平方米的中医展览馆,把中医炮制的工具、方法、流程都涵盖进去。”宋广峰说,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宋氏广愈堂的发展将迎来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