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许昌往事

塔湾社区变迁(一)

几代人住在文峰塔下

塔湾街 记者 黄增瑞 摄

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峰旅社 殷作洲 摄

老塔湾村人王秀菊30年前在自家阳台拍的照片。背景是文峰塔和村里的面粉厂。李迎春 摄

□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陈广华

核心提示

文峰塔下,曾经有一个塔湾村。时过境迁,随着城市的发展,曾经的塔湾村人,已不再在文峰塔下生活。如今,他们住在塔湾社区——魏都区文峰街道办事处最大的社区。

本周《许昌往事》,记者找到多位老塔湾村的居民,请他们回忆塔湾社区数十年的变迁。

一条河绕文峰塔转了一个弯

12月14日,气温很低,寒气逼人。不过天气晴好,太阳高照,蓝天白云。

在市区前进路西段路南有个大院,门口立着一块标牌,上写“塔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字样。记者往里走,只见院西侧是一家幼儿园,院东侧是一家超市,正对面有一家洗浴中心,塔湾社区办公楼就在同一栋楼的二层。

“你看一下我们社区的范围有多大。”今年62岁的王建军是塔湾社区居委会主任,是个老塔湾人。说起塔湾的变迁,他拿出一张空白稿纸,用圆珠笔很快勾勒出塔湾社区的范围。

“社区东临清潩河,西临塔东路,南至许扶运河,北到莲城大道,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00人,外来常住人口5900人,隶属文峰街道办事处,下辖罗庄、胡庄、卢庄、张炉、陈庄、塔湾等7个自然村,有8个居民小组。”王建军一边让记者看草图,一边说着社区的基本情况。

他说,据社区的老人们讲,原来,望田路附近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沟,到文峰塔绕了一个弯,塔湾由此得名。

在20世纪80年代,文峰路东侧大部分是田地。当时,毓秀路四周除少数民房外,其他都是庄稼地,地里种有玉米、小麦和蔬菜。文博路没有修通,望田路上的居民上班时须绕行毓秀路、许扶路(现莲城大道)才能到七一路。

2001年,我市建文峰广场(现文峰游园),塔湾村村民陆续搬迁,就地安置在附近。文博路北段的路东与路西有两个院,新兴路魏都区实验学校对面有一个院,居住的都是老塔湾村的人。如今,在文峰塔以南有一条自西向东200多米长的小路,被命名为塔湾街。

老照片见证塔湾村的老房屋

12月15日8时许,记者来到文峰游园,见有不少中老年市民随着音乐跳着欢快的健身操。很多人想不到,在20多年前,这里就是塔湾村居民的居住地。

记者通过塔东路行至塔湾街,再向东走,就到了文博路。在文博路西侧塔湾八组一个大院的门卫室,69岁的任淘玲接待了记者。

“桌上的玻璃下面还压着一张文峰塔的老照片呢!我没事就看看!”任淘玲说。

“我刚嫁到塔湾村的时候,住的是一间小平房,后来搬到前进路南侧,挨着市司法局和市人民检察院。”任淘玲说,20世纪70年代,市司法局和市人民检察院搬迁至前进路以南,两个单位占的都是塔湾村的地。后来,村里办文峰旅社,任淘玲在旅社干了几年的服务员。

正说着,来了一位叫王秀菊的老人,她刚上街买了菜。听说记者采访塔湾的往事,王秀菊老人非常激动,赶紧回到家,把几本老相册抱了过来。

“我老伴李迎春喜欢拍照片,在30多年前花1000多元买了一台照相机。我们在塔湾生活期间,他没少给一家人拍照。”王秀菊说着,翻出一张30年前自己在家中阳台拍的彩色照片,背景是高高耸立的文峰塔,还有一栋不高的楼房。她说,楼房是村里办的面粉厂。

88岁的魏振全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自己是老塔湾村人,也是院里年龄最大的人。他年轻时在许昌一家建筑队里干活儿,1961年村里分地,他便辞职回村。如今,他跟着在文峰塔博物馆当保安的儿子生活。

许昌的魏姓人多来自塔湾村

塔湾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建军说,塔湾村最早有魏、佟、孙三大姓。日军侵占许昌时,塔湾村东边的牛庄很多房屋被日军摧毁,村民便陆续搬迁到文峰塔旁的一个寺庙里安顿。大家先是搭草棚,后来在土改时分到了地主的房子,随后落户于此,在文峰塔下世世代代生活。

许昌魏姓人的来历与一次大迁徙有关。明朝洪武年间,许昌魏姓人的祖上从山西洪洞迁徙至许昌。据一本《魏氏家谱》记载,许昌魏氏始祖魏俊带着妻子和儿子魏智迁至许昌,看到许昌城东南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便定居下来。当时,他们选择的地方就是塔湾村一带, 这里就是许昌魏姓人的发源地。

魏俊的原配王氏病故后,又娶郭氏为妻。郭氏生两子,分别是魏端和魏表。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郭氏和魏俊发生了一次大的矛盾。魏俊一怒之下,带着魏智离开了塔湾村。

魏智随着父亲来到许昌与襄城交界的颍河边定居下来,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建安区榆林乡大魏庄。从此,魏姓后人一分为三。

魏姓后人另外两支分别源自在塔湾村生活的魏端和魏表。他们在城边居住,人丁兴旺。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塔湾魏家后代中出了两位贡生,从而使家族更加兴盛。后来,塔湾魏家部分人搬迁至许昌城南门里西胡同内。因人口越来越多,此胡同就被称为魏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