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新年日历悄然摆上桌 每翻一页生活更精彩

思故台商业街,市民在选购日历。

本报讯 (记者 张汉杰 文/图) 2021年元旦临近,新年日历被不少人悄然摆上桌。以往,每到年关,各式各样的日历、挂历伴随着年货上架,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如今,日历靠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创意,依然吸引着不少忠实的粉丝。

12月17日上午,记者在思故台商业街看到,两三家商铺正在销售2021年的挂历和台历。其图案和风格多种多样,既有古朴雅致的山水画、淡雅清新的花卉,也有大红“福”字。

70多岁的杨秀慧选购了一本日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本皇历。纸非常薄,上面印着红色、绿色和黑色的字,中间字体最大的是日期,下面有忌宜、吉神方位等,反面有‘周公解梦’。”杨秀慧说,红色封皮,内容、纸张大同小异的皇历被很多人当作“生活指南”。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审美水平的提高,日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的年历仍然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近些年,私人定制年历颇为流行。”在东大街一家文印店,店主杨鹏飞告诉记者,这些年历的画面多是家庭成员的照片,以孩子的写真和生活照为主。

一幅幅制作精美的插画、一首首意境深远的诗词、一条条贴近生活的科学知识……记者走访发现,有古诗词的日历,在市场上颇为抢眼。其加入了文化元素,既有传统日历的功能,又能陶冶情操。

在“80后”“90后”的记忆里,少不了用旧挂历包书皮。“小时候,每次领到新书,我其他事都不干,只和妈妈、妹妹把旧挂历拆开,然后包书皮。”市民常女士说,“遇见特别好看的挂历,妹妹会和我抢半天。开学第一天,同学们互相比谁的书皮好看。”

虽然市面上成品书皮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但是常女士教育孩子用旧挂历包书皮,并动手教孩子包书皮。“当时,没有专门的书皮纸和塑料书皮,学校提倡废物利用。旧挂历用完原本失去了价值,经过巧手改造有了新的用途,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践行了节约的理念,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常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