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增瑞 孙江锋
核心提示
在许昌市区,枪杆刘之名几乎家喻户晓。谈及枪杆刘的位置,很多人知道在市区以南。但至于枪杆刘的来历,恐怕很多人说不上来。其实,枪杆刘是因清代当地刘姓人家善于做红缨枪枪杆而得名。
本期《许昌往事》,记者探访枪杆刘社区,为您揭开这里的历史一角。
刘家人明朝从山西迁居于此
12月22日上午,天气晴好。记者驱车从市区天宝路走魏文路一直向南,至新兴路右转弯不远,就到了潩水路。再过许由路走不多远,就到了建安区许由街道办事处枪杆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枪杆刘社区位于潩水路东侧,旁边是九弟超市。人进人出,车来车往,很是热闹。
建于2003年的枪杆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原村委会)占地7亩,4层办公楼高大气派,正前方是一座不大的假山,旁边有一些高高的绿化树。大院东侧有一排房子,里面设有能容纳数百人的会议室和一个社区“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基地。
在社区便民大厅,78岁的陈长根、74岁的邹红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们枪杆刘社区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陈长根说,明朝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有记载的大规模官方移民就有18次。其中有刘姓族人迁移至许昌,看城南土地肥沃,河水清清,就在这里落户,称为刘家庄。
“刘家人迁移到这儿之前叫庙沟。因为此处有座火神庙,庙旁边有条路,路边有个大沟,所以叫做庙沟。”邹红恩补充道。
陈长根说,自己年轻时跟着村里的老辈人在生产队里干活儿。农闲时五六个老人坐在一起闲聊,讲述原枪杆刘村老刘家的往事。陈长根便在旁边一一记下,加以汇总。
说枪杆刘老刘家的故事,得从薛庄坡说起。
枪杆刘得名与红缨枪枪杆有关
话说在枪杆刘社区东边约两公里,有个地方叫薛家坡。就是今天的建安区许由街道办事处梨园社区的薛庄村。历史上,薛家坡旁有条官道,往南通武汉,往北通北京,为交通要道。
“刘家发家有几种说法!”陈长根对记者说,第一种说法颇有传奇色彩,与官银丢失案有关。
有一次,官府运送官银入京。驮着金银的骡马队经过薛家坡时,遭遇附近土匪抢劫。护银官兵与众土匪打成一团,驮着官银的骡马受到惊吓,四散跑开。这些运送官银的骡马跑了一阵,看到刘家高大气派的门楼,以为是官府,便用前蹄扒拉刘家的大门。
“刘家人听到外面的动静后,便打开大门,让骡马进了院子。刘家人一看骡马上驮着的都是‘银两翘’(元宝的俗称),就卸下银子。而几匹骡马因为身上刺有官印,刘家人不敢留,就把它们赶跑了。”陈长根说得绘声绘色。
很快,朝廷开始查办官银丢失案。查办文书下达至许州县衙,知县很为难,遂传全县的秀才到县衙商量应对方法。最终,许州知县采用了秀才陈明凤所写的文书并回复了朝廷。
文书中,陈明凤的一句话流传至今。陈长根说,这句话就是“四十五里薛家坡,三面靠山一面靠河”。朝廷官员看到此话,以为薛家坡这个地方方圆有四十五里,地广人稀;三山环绕,紧临大河。看来此地十分险要,劫匪来无影去无踪,想要找回官银很难。最终,朝廷追查官银的事不了了之。而老刘家得了官银后,重铸银两,去掉官印,从此发家。
实际上,“三面靠山”中的“山”,说的是许昌的裴山庙、泰山庙、洪山庙,“一面靠河”中的“河”,说的是城东的高低河。
第二种比较靠谱的说法与红缨枪有关。据《许昌县志》记载,枪杆刘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十六年的《重修驻众神庙碑》。当时刘姓人家制作的红缨枪枪杆远近闻名,遂改称枪杆刘。
枪杆刘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艳锋说,枪杆刘挨着许扶运河,河沟里长有粗实的荆条。他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十字镐、洋镐的把都是取自这些荆条。村东清潩河河堤上长有白蜡木,白蜡木长不大,但韧性好,结实不易折,用桐油浸泡后可防虫蛀,是做红缨枪枪杆的绝佳木材。
刘家庄有尚武习俗,一方面强身健体,一方面抵制匪患,保卫家园。因此,在古代乱世,就有“贼人不进枪杆刘”之说。老刘家制作的枪杆因为质量好,行销周边州府,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豪绅。随着老刘家产业扩张,雇佣的人不断增多,便在周边发展出一个个村庄。现在枪杆刘社区的陈庄村、大王庄村、小王庄村、申庄就是因此而来,与原枪杆刘村并称“南五村”。
老刘家的五品官墓里出土夜明珠
鼎盛时期,老刘家在市区奎楼街还开设有商铺、当铺以及厂院。老刘家地多人多,家大业大,是深得人心的开明绅士。
“刘家请来教书先生,并不只是教自己后人读书,刘家的长工、短工、佃户、佣人家里的孩子都可以去听课认字。久而久之便成为一处私塾。”陈长根说,后来,刘家出了一位五品官员刘禹,官至盐运司知事,在江浙一带任职。
采访中,原枪杆刘村小学校长陈清合从家里拿来一张原枪杆刘村范围草图和一张原枪杆刘村龙王庙水井旁石碑的碑文。这张请村民刘满兴原样手抄的《捐输阜民保义学记》碑文记载了清乾隆年间,刘禹家人捐资建学堂的事迹。
陈艳锋回忆,20世纪90年代,107国道拓宽改造时,工人在今文兴路一档发厂的位置发现一处古墓。“听说墓里出土有官服、 古书、宝剑、圣旨、夜明珠等。”随葬品中部分流失,部分被市文物部门取走。“从墓志铭上看,墓主人就是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