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枪杆刘社区往事(二)

刘家大院作粮仓,县政府南迁变新城

当年刘家大院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许由路玉泉楼洗浴中心附近。 记者 黄增瑞 摄

这是20世纪90年代,枪杆刘村村民结婚的情景。资料图片

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几位领导在学校门口合影。资料图片

□ 记者 黄增瑞 孙江锋

核心提示

光阴似箭,世事变迁。曾经富裕几代的刘家,因为日军的到来逐渐走向衰落。

20世纪60年代,枪杆刘村办有县委党校,并创建了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等。20世纪80年代,枪杆刘村成为原许昌县人民政府办公机构所在地。伴随着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村民很快融入城区生活。

日军占领枪杆刘村 无恶不作

在陈长根老人的记忆中,刘家大院占地数十亩,建得十分气派。前客厅占地一亩多,中间是一个人抱不住的红漆大木柱子。大院南部是刘家四兄弟的住宅,大门朝北,一字排开,几乎一模一样。各家的门楼均高3米左右、宽2米左右,能过马车,门口有1米高的石狮子,东西各一尊。

“刘家大院房子多,两层的砖楼连成一圈儿。我小时候进去过。”陈长根说。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一支部队驻扎在枪杆刘村,将刘家人从刘家大院撵出去,用铁丝网把枪杆刘、大王庄两个村圈起来,当成他们的指挥所和仓库。

陈艳锋说,他的爷爷当时被日军强迫在刘家大院里喂马。刘家人被撵出大院后,大多投靠亲友,无家可归。

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附近村民白天带着干粮藏在麦田里,晚上摸黑回家,连夜准备第二天的干粮。

日军在枪杆刘村待了2年多,并在战败后撤出许昌。

新中国成立后,刘家大院成为许昌县的仓库,用于存放粮食。后来,刘家大院被许昌县机耕队用于存放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因为放不下大型机械,刘家大院的房屋逐渐被毁。再后来,这里变成了枪杆刘小学。人们再也看不到刘家大院往日的样子了。

许昌县在枪杆刘村创办

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20世纪50年代末,许昌县响应国家号召,在枪杆刘村创办了一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为找到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位置,陈艳锋带领记者来到许由路中段。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路南佳通轮胎店往南有一条长长的胡同。

“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原来就在这儿!”陈艳锋指着一排门面房说。

今年80多岁的李春生是从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我是这所学校1958年招收的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从许昌县劳动局退休。”李春生对记者说,前两年,他把自己保存的录取通知书等资料捐给了建安区档案馆。

“1957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各行各业都要‘大跃进’,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大学。”曾任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的市老干部局原局长、市老干部大学校长赵春水告诉记者,当时,许昌县有一批从农业部和商业部下放的专业干部,许昌县农业试验站还有上百亩试验田,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

赵春水回忆道,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大多是枪杆刘村建的,学校设置了农业系、畜牧系和机械系,办学经费一部分来自各人民公社,另一部分由县财政提供。学校于1958年正式开始招生,当年主要由各人民公社推荐中学毕业生,约300人。1960年,学校参与了国家统一招生,共招到358人。

“我们那时经常到学校的大院里玩儿,有时还请教老师有关种植的问题。”枪杆刘社区居民邹红恩说。

1961年10月,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停止办学,在校生全部返回原籍参加生产劳动。

2011年,该校的20多名师生搞了一次聚会,当年的小伙子如今都已头发花白。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大家都有不少感慨。

县政府南迁

小村庄成为新城区

1983年,原许昌县委、县政府办公机构从市区衙前街南迁至枪杆刘村。

“随着县委、县政府和各单位的入驻,县实验小学、县实验中学、县三高也相继开始建设。”陈艳锋说。

县委、县政府驻地被称为县直新区,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新城区。新城区规划面积10.257平方公里,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4万人,成为原许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新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就有一两万人,比枪杆刘村村民多好几倍。居住的人多了,学校增多了,村民住房的出租价格也水涨船高,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学校附近、街道两旁饭店、文具店的生意也不错,村民纷纷做起了生意。

还有一些村民在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等附近企业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庄的发展。

2008年10月,根据我市的规划,许昌县委、县政府办公场所北迁至新元大道的创业大楼和兴业大厦。

“当时的许昌县政府北迁,虽然对我们社区有一些影响,但也为社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枪杆刘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