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关注

截至今日,《许昌往事》刊发300期

深耕地方文化,点亮精神之光

第229期

第240期

第251期

第298期

第299期

■ 记者 牛志勇

核心提示

厚重文化,点亮城市精神之光。2014年10月15日,一个以近现代史上与许昌有关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成就等为报道题材,以独家特稿的形式与许昌广大读者“见面”的栏目“出炉”,它就是《许昌往事》。截至今天,该栏目已刊发整整300期,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精美的文化“大餐”。回望来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听取建议,可以更好地服务读者。《许昌往事》曾报道了哪些内容?社会各界反响如何?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陈出新?记者和您一起回顾。

史海钩沉,

6年多刊发300期

许昌作为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厚重。为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2014年10月15日,本报在先前《旧闻》栏目的基础上开设了新栏目——《许昌往事》。

该栏目定位于“历史文化”。“历史”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人文、民俗等方面的关注中;“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历史更迭、文化演进、人文关注等方面的处理与叙述。通过组织一系列独家报道,对许昌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许昌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中波澜壮阔的前进历程,感知许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许昌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

从第1期刊发的《许昌烤烟100年》到第100期刊发的《党史人物霍树中》,从第200期刊发的《建安区蒋李集镇的变迁》再到今天第300期刊发的《枪杆刘社区往事》,《许昌往事》选题广泛,内容涵盖重大历史事件、名人轶事、革命烈士、城市变迁等,生动地展现了许昌厚重的历史文化。

从选题策划、搜集史料到走访知情人,6年来,本报记者走入许昌各县(市、区)采访,得到许昌市委党史办,政协许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学习委员会及各县党史、地方志、文史部门,各地宣传部门及离退休老干部等的支持。

“这个栏目办得很不错!”12月23日,我市退休老干部王东法说,“《许昌往事》每期一个主题,记者深入挖掘采访,让人们了解了很多过去的事情,留下了珍贵的‘老许昌’记忆,非常耐读。”

历经改版,《许昌往事》更加生动出彩

6年来,本报推出了《许昌烤烟100年》《许昌古城变迁》《白沙水库风云录》《许昌地区“75·8”特大洪灾记忆》《一二六厂的兴衰》《许昌1942年大饥荒记忆》《新中国成立前的许昌剿匪行动》《新中国成立前地下党组织的暗战》《樊钟秀血染许昌城》《民国时期的许昌爱国运动》《107国道许昌段的三次改道》《许昌农村文化大院的来龙去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多角度地还原了发生在许昌大地上的时代故事。本报还对抗日英烈陈德馨、革命烈士高金城、抗日英烈吕公良将军、杨根思连、抗战英烈彭国正、抗日英雄朱毅先、红色理财专家郑义斋、抗日烈士沈竹白等的事迹进行详细报道,传递时代正能量。

2019年11月18日,《许昌晨报》因为报纸版面改革,《许昌往事》由3个版减至2个版,刊发日期由周三调整至周一。2020年9月14日,《许昌往事》刊发的《许昌南屯里旧事》一期,报纸右下角多了一个二维码。人们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就能观看有关“南屯里”的视频。从这一期开始,该栏目由原来一个人或两个人采访转变为4个人一起上阵,既采写文字,也采集图片及视频,延伸了报纸的“厚度”,增加了新看点。2020年12月11日,《许昌晨报》再次进行改版:从这一天刊发的第298期开始,《许昌往事》恢复为3个版,刊发日期则由周一调整至周五,同时在封面进行推介。

“《许昌往事》开办多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关注和喜爱。”12月22日,在襄城县颍阳镇政府工作多年的邓军说,作为一名“65后”,他是一个地方文史爱好者,《许昌往事》他是每期必看,并且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保存下来,将其用一个牛皮纸档案袋装起来,至今已保存20多期。1975年8月,许昌地区发生特大洪灾,邓军才7岁,他依稀记得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吩咐家家户户烙烙馍,支援灾区。《许昌往事》栏目第12期推出的《许昌地区“75·8”特大洪灾记忆》,从不同的层面再现了这段历史,加深和完善了他对这次洪灾的记忆。邓军认为,该栏目的记者对许昌历史的挖掘深刻,努力做到了全面、客观、真实。

此前,邓军也为本报记者提供了多个采写线索,帮助记者寻找见证人和历史遗迹。“我希望《许昌往事》继续办下去!”邓军建议该栏目瞄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事,如农村纺花织布、大集体时代人们挣工分、新中国成立后许昌兴修水利等往事,深入群众,深入采访,写出更精彩的报道。

深耕文化,讲述独特的地方故事

《许昌往事》栏目的开办是对许昌历史文化的一种发掘、深化和整理,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许昌历史文化、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为了办好《许昌往事》这一栏目,本报总编辑参与选题策划,记者深入许昌各县(市、区)采访,核实信息,确保稿件的真实性。对一些年龄较大、与所写人物为直系亲属者,记者还拍下视频资料,进行保存。

从2020年9月起,为进一步挖掘许昌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许昌往事》开始聚焦许昌的社区(村落)、地名等背后故事,增强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记者通过采写许昌身边人、身边景、身边事,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告诉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故事。一篇篇精心打造的文章犹如璀璨明灯,点亮着人们的精神之光。

“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村落变成了社区,很多老街道面貌发生了巨变,珍贵的记忆得留下来。”王东法建议,记者可以进一步深入全市各县(市、区)的社区(村落)进行采访,挖掘背后有看点、正能量的传说、故事,弘扬许昌的传统文化。

“《许昌往事》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深受读者喜爱,‘老许昌’更是爱不释手。”许昌市老年大学教务长路应周说,他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往“深、高、细”方向发展。深,是把每一件往事与厚重的三国文化历史、建安文学相联系,不泛泛议论,做到有深度;高,是“站”得高,把往事与许昌致力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目标任务联系起来,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细,是每篇往事的撰述要全面、细致,能够让人一如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