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天气晴好,在市区清潩河游园梨园阁,一名戏曲爱好者演唱的曲剧名段《打春桃》,凭借缠绵悠扬、委婉流畅的唱腔,不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许昌曲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许昌三大戏种(豫剧、越调、曲剧)之一,早在2013年,许昌曲剧就入选了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李启东
最初由商行集资兴办
12月19日,在市区八龙路南段的未来·东岸华城小区,记者见到了许昌曲剧名家张晓凤。她说,她再过几天就过77岁生日了。
“我的祖籍是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出身于梨园世家,14岁考进许昌曲剧团第二期学员班,习青衣、花旦,拜许昌曲剧名家李全录为师,随后师从张新芳、陈中然、朱少霞,后来在许昌曲剧团当了26年的团长,直到退休。”张晓凤这样做自我介绍。
张晓凤说,许昌曲剧是河南曲剧的一个地域分支。据史料记载,1926年便有曲剧团到许昌席棚子戏院售票公演。此后,各地陆续组建了一批“曲子剧社”。
许昌市曲剧团的前身为许昌聚乐轩曲剧茶社,始建于1946年,最初由商行张照飞、张其云等集资兴办,主要演员有薛志友、侯兰仙、黄马褂(赵延祥)、小马褂(庞同顺)等。这些是许昌曲剧目前可考的第一代传承人。茶社为招徕顾客,表演不拘一格,逐渐开始排演大戏,影响日益扩大。1954年,许昌聚乐轩曲剧茶社由许昌市人民政府接管,1955年正式定名为许昌市曲剧团。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朱少霞、张少先、孟彩霞、黄美荣、海江、张翠英、马香玉等。许昌市曲剧团曾到河北邢台、邯郸、磁县、临漳等地演出,尤其受冀南一带群众欢迎,常演剧目有《打春桃》《金钱戏》《交趾罗》《血手印》等。
作为许昌曲剧的传承人,张晓凤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其缠绵悠扬和朴实自然的唱腔委婉流畅、别有韵味。张晓凤在许多戏中担纲主演,如《安安送米》《碧玉簪》《泪洒相思地》《杜鹃山》《杜丽娘》等。
张晓凤在现代戏《一笔贷款》中饰演刘玉英,1964年参加河南省现代戏会演并获一等奖。1965年8月,《一笔贷款》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片名改为《买牛》。当日,记者从喜马拉雅APP上收听了张晓凤演唱的《刘公案》《大宋金鸠记》《打焦赞》《杜丽娘》等多个剧目。张晓凤的唱腔甜润柔美,行腔委婉流畅,富有感染力。
许昌曲剧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原来,河南省四大曲剧团的唱法都不一样,但许昌曲剧与省曲剧团的唱法基本相似。许昌曲剧唱腔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缠绵悠扬,抒情性强;表演朴实自然、灵活舒展,生活气息浓郁。在演唱上,演员十分注重气息的运用,使用“喷口”技巧,有爆破感,尤其擅长运用“倚音”“滑音”“颤音”“嗽音”等润腔技巧,富有韵味。
许昌曲剧有着很高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价值:许昌曲剧起步较早、发展快,是河南曲剧的重要地域流派,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文气质、民俗风貌以及社会历史变迁,对于研究河南曲剧发展史、豫中南社会发展史具有参照意义。
文学价值:许昌曲剧保留有多部完整的传统剧目,尤其有许多体量庞大的连台戏。这些剧目内容丰富,语言活泼流畅,表达自然贴切,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对于研究河南戏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许昌曲剧艺术特色突出,尤其擅长运用润腔技巧,行腔委婉流畅,感情色彩强烈,充分展现了曲剧声腔的艺术魅力。
文化价值:许昌曲剧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沃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原文化的重要旗手。
社会价值:许昌曲剧与当地民俗文化生活融为一体,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是人们交流的精神纽带,对于凝聚社群共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青年演员接过“接力棒”
戏曲要发展,根本在人才;剧种要繁荣,关键在传承。12月18日,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结果。其中,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的杨松慧和刘林兴成为“传统戏剧”类别许昌曲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中,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晓凤的关门弟子马会英说,她于1986年考入许昌市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许昌市曲剧团工作。2013年2月6日,许昌市积极探索文艺院团改革方式,由许昌市豫剧团、越调剧团、曲剧团合并成立的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举行揭牌仪式。作为许昌市戏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不仅标志着许昌市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还标志着许昌市戏曲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豫剧、越调、曲剧的历史源远流长,对观众依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马会英说,许昌市的豫剧团、越调剧团、曲剧团合并到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后,在排演戏曲时,资源进行了统一调配,人、财、物等力量庞大,有利于许昌戏曲快速发展。
如今,许昌曲剧团演员有50多人,以师带徒、以戏带教、开办培训班等各项带徒传艺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虽然剧种代表性人物年事已高,但优秀的中青年演员挺身而出,主动接过曲剧艺术的“接力棒”,成为剧团的中流砥柱,使戏剧艺术后继有人。
据了解,如今,我市文化部门正努力畅通戏曲人才教育与使用之间的渠道,形成了“普通艺术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尖子人才再选、领军人才推出”的科学培训链条,开展了地方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录制和传承人培养工作,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戏曲人才梯队,以推动戏曲流派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