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吕正子 文/图
好大一棵树
第113期
树种:国槐
树龄:400余年
地址:市文化街小学
5.3公里长的护城河环抱着许昌古城。这座最初被称为颍阴的城池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成以来,一直是豫中重镇。2000多年来,众多古树在此“安家”,如西湖公园“闯王拴马槐”、德星亭银杏树、春秋楼皂荚树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棵生长在学校中的古槐。它扎根在教学楼旁,与琅琅书声为伴,见证了许昌教育事业的发展。
400余岁古槐与教学楼为邻
文化街是许昌市区中部一条著名的街道,与新街交会成一个丁字路口,路口南侧便是市文化街小学。12月28日上午,孩子们迎着冬季的阳光在操场上运动,欢乐的笑声回荡在楼宇之间。南教学楼后有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旁有一块不大的空地。空地中央有一个方形的不锈钢护栏,护栏内一棵大树卓然而立。
这棵大树根部深深扎入泥土,露出地面的根须如龙爪般遒劲;树干斜向西南生长,约3米高处分出了两根粗壮的枝杈,一根向西北伸展,另一根伸向南方。虽然时值深冬,但这棵大树依然郁郁葱葱。
这棵大树上挂着一块绿色的金属铭牌,上面记录着它的信息:“国槐,豆科槐属,树龄约400年,二级古树。”林业部门编制的许昌市古树名木一览表对这棵大树有更详细的记载:“树龄400余年,高11米,胸径258厘米,冠幅12米。”
“这棵大树是我们学校的宝贝,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爱护它!”市文化街小学校长李旭说,为了保护这棵大树,他们专门安装了护栏。
古城小街,自古“文运昌隆”
这棵大树究竟是何人栽种的已无法考证。不过,这棵大树所在的文化街颇有来头。
如今的文化街东起安怀街、西至榆柳街,全长约700米。在“老许昌”的记忆中,文化街仅长300余米。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附有一张民国时期许昌城的地图。这张地图虽然没有文化街的标识,却显示着一条名为考棚街的小街。这是怎么回事儿?
1990年编撰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第九册》记载:“陈太丘祠在许昌城内旧察院东侧、考棚街北侧。”因此,考棚街即文化街。
已故许昌名绅李季安的《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记述考棚街:“因岁科童生应试,场外多设考棚,该街形成笔、墨、纸、砚和书画、古董、揭裱、箱卷的交易市场。”
由此可知,文化街在古时是科举考试的考场所在地,因读书人聚集形成了“文化用品一条街”。这里自古“文运昌隆”。
三座学校各个不凡
文化街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名校云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条几百米的小街聚集了三座名校。
这棵大树所在的市文化街小学初创于1948年10月,是许昌解放后创建的第一座小学,被“老许昌”称为“文小”。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拥有4个校区5000多名学生的名校。
市文化街小学东侧、文化街北侧坐落着市文化街幼儿园。这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许昌市教育志》记载,1952年2月,这座幼儿园便成立了。它是当时许昌专区的第一座幼儿园,当年即招收3—7岁幼儿37名。
市文化街小学西侧是一个新开发的楼盘,这里是许昌市第二中学的原址。该校始建于1917年,1949年更名为许昌中学,1954年正式更名为许昌市第二中学。2009年,该校整体迁至文会街,原址遂被开发。2015年,许昌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成立。
这棵大树在文化街扎根400余年,见证了封建时期学子赶考的艰辛,经历了民国时期教育的动荡,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许昌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它仍将与莘莘学子为伴,留下成长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