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许昌往事

大同社区往事(二)

交通旅社,“华子良”原型两次光顾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段佳佳

刘国军老人记忆中的交通旅社原址。

许昌市第二食品厂原址。本版图片由记者李翊飒摄

大同街街景。

大同社区除了有百年洋街的故事,还有很多奇闻轶事,尤其是《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两次光顾交通旅社,让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津津乐道。

那么,大同社区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红色记忆,让我们一起来找寻吧!

一段传奇 “华子良”来交通旅社当“伙计”

1月8日上午,在许昌中心汽车站门前,81岁的刘国军指着附近的道路说,在我的印象里,交通旅社就在这个位置。

“我记得那时的交通旅社有和三间二层楼门面,客厅后边有一个院带三间北屋,十几张床位,几个伙计。”刘国军从小在凭心街长大,对许昌火车站附近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

对于交通旅社的记忆,李太和曾在《许昌文史资料》中,专门撰写了一篇有关交通旅社的文章。文章记载,交通旅社是1940年建安区河街乡人杨文彬创办的,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蒸蒸日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别看交通旅社只有十几张床位,《红岩》中“华子良”原型曾两次光顾这里。

华子良的原型是韩子栋,山东阳谷人,1934年被捕,先后被关押在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并在狱中与许昌河街人郑发相识。

那么,韩子栋为何来到许昌交通旅社?1988年编撰的《许昌魏都文史资料》记载,我市作家李耕五曾著文介绍:1947年夏末,由于敌人守卫森严,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关押的共产党人集体越狱计划失败。在“能逃一个是一个”的紧急指示下,韩子栋利用装疯麻痹敌人,在敌人不备的情况下越狱逃走。

韩子栋历经艰辛来到许昌后,才知道黄河岸边被国民党封锁了。于是,他决定先找到曾经的狱友郑发,再想办法过黄河。

为了掩人耳目,郑发将韩子栋安排到交通旅社当“伙计”。由于韩子栋将该旅社打理得妥妥当当,杨掌柜对他格外器重。

一个月后,郑发托人给韩子栋弄了个化名的临时身份证,这使韩子栋离开交通旅社后,顺利过了黄河到达陕北。

这段历史在1983年四川出版的《青年作家》第三期所载《“华子良”孤身越狱历险记》的报告文学中,也专门叙述了这件事。

1983年元月,许昌市志总编室曾写信向贵州省政协的韩子栋询问此事。1983年2月22日,韩子栋回信说明了这段来许昌交通旅社的特殊经历。

1983年4月,韩子栋为撰写《回忆录》,委托宋绮云烈士子女宋振华、宋振亚兄妹(即小萝卜头兄妹,分别在郑州、西安工作)访问郑发,也提及了韩子栋和交通旅社的这段往事。

往事难忘 第二次来,挥笔写下“文明旅社”

韩子栋第二次来许昌,李太和、李耕五分别著文记录了这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韩子栋历任贵阳市市委副书记、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务。交通旅社也更名为文明旅社。

1987年,李耕五为了广集史料,准备去贵阳拜访韩子栋。恰巧,韩子栋参加了北京少年宫“小萝卜头”塑像落成典礼,归途中在许昌短暂停留。

想想和许昌交通旅社的往事,韩子栋决定见见40年未曾联系的杨掌柜。韩子栋在许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杨掌柜。此时,两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回交通旅社看看,因为在那血雨腥风的非常年代,我在这里度过了不寻常的一个月。”韩子栋拉着杨掌柜的手感慨万千。

就这样,两位老人在离别40年后再次来到交通旅社,并在此合影留念。当时,韩子栋不无感慨地说:“我这一生非同寻常,在国民党监狱里度过了14年。可我遭遇劫难后来到了交通旅社,这说明我和交通旅社、杨掌柜有着不解之缘。”

交通旅社历经40年,除了招牌稍微有些变化外,其他的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韩子栋走进旅社看了看各个房间和他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又问了问旅社的经营情况。现任店主说:“别看这个小旅馆不起眼儿,由于离许昌火车站近,既开旅社又开餐馆,生意比40年前红火多了!”韩子栋笑着对他说:“好!好!恭喜你发财!”

韩子栋还邀请全店职工在该旅社门口合影留念,临走时把自己所写的“文明旅社”四个大字交给店主作为留念。1992年,韩子栋因病去世。

红色舞台 以三星舞台为基地 宣传爱国进步思想

“华子良”和交通旅社的故事,让大同社区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辖区内曾经鼎鼎有名的三星舞台,也让这里绽放别样精彩。

曾在许昌文史部门工作的李季安在《旧时许昌县城的剧场影院》一文这样记述:在洋街上,三星舞台是旧时许昌剧院中建院时间最长,戏剧艺术表演最集中,进步思想传播最早、最广泛的文化娱乐场所。它位于洋街与慈航街交会处的繁华地段,约建于1936年,表演者多为京剧戏班。

“全国京剧名角马最良、马宏良、张菊隐先后来此演出。京剧名角多次在这儿集中会演,迎来了许昌京剧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李季安在文中这样描述。

1938年5月,中共地下党员李持英领导的抗敌话剧团在三星舞台公演,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员》等,很受群众欢迎。李持英为此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忌恨。他们向舞台前投掷了一枚炸弹,炸死一人、炸伤多人,引起群众的愤慨。李持英毫不退缩,第二天照常演出,群众也成群结队地观看,以示对国民党特务暴行的抗议。

抗日战争时期,许昌青年剧社以三星舞台为基地,先后公演了《雷雨》《日出》等著名话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许昌京剧团成立,大本营就在三星舞台。1956年,许昌京剧团并入许昌豫剧团,三星舞台日渐萧条,最终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