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大同社区往事(三)

繁华依旧,寻常巷陌温情常在

记者 张铮

大同街,四五米宽一千米长,街道上店铺林立,经历岁月的冲洗,如今已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巷陌。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大同街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有回忆、有温情,有他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人和事。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管辖范围0.2平方公里,常住户844户的大同社区,寻找那些繁华背后的寻常故事。

永恒记忆 寻回一丝往日的记忆

1月9日上午,记者再次行至大同街,街上景致如旧,大家还在继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记者在街上碰到了李大爷,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他说:“现在街上的老房子不多了,老的街坊邻居也都搬走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以前的生活场景。当时,每天下班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街上的公用水管处担水。20世纪70年代,自来水还没有通到各家各户,整条街上只有一个水管,大家拎着各种器具排队接水。”

有时遇到不守规矩想加塞儿的人,大家会一起数落对方,弄得那些人不好意思再加塞儿。

李大爷说,以前,家家户户的孩子比较多,一间小房子里能住二三十口人。天热的时候,大家都在院子里铺凉席睡觉,地上人挨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从小在大同街长大的李文福,在《许昌百年洋街》一书中这样记述:“许昌的洋街在我心中并不遥远,在我梦中日夜思念……”

李文福记得,那个时候,护城河清水长流,鱼、虾、鳖等水产都很肥美,经常有人开船放鱼鹰。鱼鹰被赶下水后精神抖擞、振翅击水、贴水滑翔,嬉戏后突然潜入水中捉鱼。看到有鱼鹰在木桥附近时,孩子们就会争相跑上桥看。

同样在大同社区居住了几十年的李乾建大爷说,原来许昌口腔医院、许昌中心汽车站一带是大坑,后来有人把大坑填平了,建了一家电影院。电影院虽然放映的是黑白无声影片,却吸引了大批人观看。

听着他们的叙述,记者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大同情结,因为在这里有他们美好的童年记忆,有几十年更迭变化的生活场景……

大同情结 在胜利街小学上学的时光

今年70岁的张国臣是个“老许昌”,他对大同社区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儿时在胜利街小学上学的情景。

1月9日下午,张国臣如约来到南顺河街,他指着如今魏都区税务局的院子说,这里就是原来的胜利街小学。

在张国臣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许昌口腔医院以西的街道以前叫胜利街,20世纪50年代,现在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区域只有一所公办小学——许昌市二小,胜利街小学是一所民办小学。

“我上学的时候,胜利街小学只有东西南北四个教室,学生们都是自己从家里背着桌子和椅子来上学。”张国臣说,尽管学校条件不好,但他的小学时光却很令他难忘。一路走一路说,当我们走到市大同街小学门口时,张国臣停下了脚步,他告诉记者这所学校的前身就是胜利街小学,原来这里是第二食品厂,后来在这里建了学校,琅琅读书声在这条街上从来没有消失过。

家住市大同街小学家属院的刘克宽老人,在大同街生活了四十多年。刘克宽记得家属院西侧是许昌市第二食品厂,生产蛋糕、月饼等糕点,人们串亲戚时会带上一些。1962年该厂失火后,市大同街小学盖了起来。原来市大同街小学门朝南,1990年改到了北面。

说着,张国臣遇到了一起长大的伙伴儿轩德昌。轩大爷听说记者想了解大同社区的往事,就讲述他在20世纪50年代吃大锅饭的那段记忆。

“那时我只有七八岁,在土城街(现在的七一路)住。每天放学,我会沿着火车道捡废铁,然后背到大同街换钱后买烧饼。”轩大爷说,当时,胜利街上开了4个公共食堂,凭饭票领饭,有馍、菜、汤、面条等家常饭。

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也有着不一样的记忆,但每个人都是大同社区的故事主角。

温情常在 让微笑和温暖留在社区

大同社区,地处繁华街道,有800多户居民,是一个典型的老社区。走进该社区,宁静而安逸的气息扑面而来。

究其原因是其用行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用志愿服务工作温暖着每一个人。

在镜头的回放中,我们看到了一段段温暖的故事:1月8日星期五,这一天使大同社区“雷打不动”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当天下午,志愿者们开始了自己的环保之旅,他们走上街头,向居民宣传少用一次性碗筷,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

1月10日晚,大同社区的文化讲堂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学员们如约来到社区,开始了与经典为伴的读书之旅。

“我几乎每次都来,读书不光能提高我的个人素质,也能熏陶家庭的文化氛围。”居民黄晓明说,每次读书现场,大家会通过老师讲解,在生活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了解到,大同社区有效整合辖区单位、企业、党员群众一切人力、行业、场地资源,先后组建10支志愿服务队,引进4家社会组织,打造“益暖大同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常年提供免费义诊、理发、爱心帮扶、邻里互助等14项便民服务。

用志愿服务凝聚党心民力、传递温暖,打造温暖社区,2017年大同社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在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大同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改青的娓娓诉说下,记者感受到这里繁华依旧、温情常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幸福感满满。

我们的故事讲完了,新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希望每一个生活在大同社区的居民,每天都上演温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