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往事

运粮社区旧事(三)

他们曾是“企业元勋”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省汽修”四位老职工的合影,王金选(左一)、薛福成(左二)、马满堂(右一)、李广运(右二)。

在废弃的105车间,在陈旧的机械设备前,曾留下了薛福成等人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

在废弃的105车间,在陈旧的机械设备前,曾留下了薛福成等人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

核心提示

曾经红火了几十年的“省汽修”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众多国有企业一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该企业工作了数十年的老职工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八级工”薛福成是“省劳模”

今年已90岁高龄的薛福成有些驼背、耳聋,他在家属院活动时主要靠一辆小推车代步。

“我是‘省汽修’第一代职工,1950年参加工作。当年我光靠耳朵听,就能辨别汽车发动机是否存在故障。‘省汽修’像我这个年龄段的职工,院里只剩仨了。”薛福成说,为了判断发动机是否存在故障,他经常会拿一根不长的铁棍或木棍,一头放在启动的发动机表面,一头放在耳边,通过听发动机发出的声音判断其是否存在故障。久而久之,他的听力也受到了影响。

靠着过硬的专业技术,薛福成晋升为该厂“八级工”,工资待遇要比别人高一大截。当年的“八级工”是技艺精湛、精工细作的顶尖工匠的代名词。勤于钻研汽修技术的薛福成,不仅成为维修发动机的多面手,而且培养了很多年轻人。故障车辆出现疑难杂症时,大都由他牵头负责维修。后来,薛福成获得了“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还到北戴河进行过疗养。

20世纪70年代初,重庆一家军工厂的军代表进驻“省汽修”。为此,“省汽修”成立了专门的军工车间,主要生产火炮上的瞄准器,也叫航向头。因此,双方建立了不错的往来关系。该兵工厂使用的进口汽车一旦出现发动机故障,就会请薛福成到重庆修理。为此,薛福成还为其培训了几名修理工。

作为“省汽修”的第一代职工,薛福成被老同事们称之为“企业元勋”。

老员工栗茂全两次出国援外

栗茂全中等个头儿、头发花白,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的棉帽。

“我1933年出生,老家在漯河市郾城。1952年7月,我在家乡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栗茂全说,当年,他被分配到第65集团军军部给首长当通信员。上甘岭战役期间,他们部队和上甘岭左翼红山堡的敌军发生了战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栗茂全曾在驻军部队的山洞口和不远处的美军打招呼。因为语言不通,大家只是比画手势。不久后,他所在的第65集团军相继回国。1957年11月,栗茂全退伍回乡。

“根据志愿军战士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政策,我退伍回到家乡漯河不久,被河南省交通厅招工到河南省许昌汽车修理厂当了一名钳工。”栗茂全说,1963年和1972年,他先后到越南和马里进行援建,回国后于1986年退休。

“20世纪60年代,我国和苏联关系比较紧张,原工程兵部从全国组织了10万人到越南谅山省等地进行援建,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栗茂全说,1972年,河南省外援办抽调人到非洲的马里共和国参加援建项目,作为当过兵、有过援外经历的栗茂全被选上,在马里共和国建设了糖厂和中国大使馆。

回国后,河南省外援办想让栗茂全留在郑州工作,专门参与援外事项。考虑到子女都在许昌生活,栗茂全回到了“省汽修”,直到退休。

“作为农家子弟,是‘省汽修’培养了我,让我有了两次援外经历,更是有了如今幸福的晚年生活。”栗茂全说。

实习生李广运成了许昌人

今年83岁的李广运是信阳人,因为一次实习他留在了许昌,并且生活至今。

“我年轻时考上了河南省交通学校,1956年被安排到‘省汽修’实习,主要学习汽车发动机修理。”李广运说,实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了郑州汽修厂,考虑到许昌距离老家较近,他最终要求留在许昌工作。“我刚到许昌工作时,‘省汽修’一个修理车间就有100多人,一个发动机组就有近50人,整个厂区十分红火。”

随着企业的发展,“省汽修”不仅修理各种型号的进口和国产汽车,而且能制造发动机的缸筒、缸盖、活塞、活塞环等汽车配件。在1971年,该企业开始组装窄轨小火车头内燃机,并销往省内多个地市。

“许昌小火车站曾经就购买了十多台我们生产的内燃机。”李广运说,小火车头的发动机是洛阳5048兵工厂生产的,他们主要生产地盘、驾驶室等。在当时,一个小火车头能卖10多万元。

“他们扎根在工作一线,整日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企业,用臂膀扛起了企业的大梁。作为辖区的工作人员,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些为许昌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运粮社区党支部书记毛龙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