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段佳佳
平安是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它有着美好的寓意,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平安。
在咱们许昌就有一个以平安冠名的社区——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平安社区。
该社区管辖范围南至东大街,西至北大街,东部和北部以护城河为界。本期《许昌往事》,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在平安社区,回望这个老社区的老故事。
在北平定街上,曾有一所20世纪30年代许昌的“最高”学府——许昌私立灞陵中学。记者几经周折,为您还原这所中学的传奇故事。
灞陵中学创始人贺建华
1月20日午后,记者顺着南平定街,寻找平安社区的历史往事。
窄窄的街道上坐着晒太阳的老人,在大树、老房的衬托下,这条街道显得那么安静、祥和。黄色的围墙上不时出现诸如“孝善”“文明”“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给这条老街道增添着新元素。
记者找到了85岁的李保全大爷。李大爷身体很硬朗,他带着记者沿着南平定街一路向北,在街巷深处的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门口停下了脚步。
“我听老年人说,这里原来是许昌私立灞陵中学。20世纪30年代,该中学是许昌的最高学府。”李大爷说,虽然这里早已变了模样,但许昌私立灞陵中学留存在了老一代人的记忆里。
对于许昌私立灞陵中学的由来,记者找到了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许昌市资深党史文史工作者陈书壮。他告诉记者,要讲清楚许昌私立灞陵中学的故事,就要先讲该中学创始人贺建华。
记者通过陈书壮的讲述,以及翻阅《许昌革命老区史典》《豫中壮歌》等文史资料,还原了贺建华波澜壮阔的一生。
贺建华(原名贺仲莲)是建安区贺庄人,其父贺升平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任《国权报》总编辑,曾发表过声讨袁世凯的文章。
1931年,贺建华在北京大学毕业,暂时留校参加地下党工作。1933年春,贺建华带着中央北方局开的党员介绍信,从北平回到许昌。
这时,贺建华一边积极找党组织,一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自觉为党服务。他被聘任为许昌县男子师范学校生理卫生教员,利用上课机会向同学们讲述他在华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过程,教育学生要关心国家兴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3年暑假,贺建华以其父的名义向社会集资创办了许昌私立灞陵中学。他变卖耕地,并动员妻子拿出200块钢洋,用作办学经费。其父贺升平任名誉校长,他任代理校长兼教导主任。
传播革命思想的“摇篮”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地下活动,贺建华在创建许昌私立灞陵中学后,又以其父在国民党上层人物中的声望,通过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齐振亚的关系,当上了许昌县教育局局长。他利用这些身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贺建华以许昌私立灞陵中学为依托,多方联络失去党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学校教书,向学生们宣传革命思想。
1934年年底,共产党员王定南从北平回南阳探亲,在许昌火车站换车时,碰到了曾一起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同学贺建华。交谈中,王定南得知贺建华失掉了组织关系。
待王定南返回北平后,他找到北方局的肖明说明情况,再次回许时为贺建华恢复了党组织关系。这时,王定南、郭洁民、郭晓棠、陈秀琴、曹乐生等共产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云集许昌,他们一边在各个学校教学,一边开展党的地下活动。
1936年,北方局又派沈东平(化名老张)来到许昌,以党员比较集中、革命力量比较强、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许昌私立灞陵中学为基础,建立了许昌县地下党支部,沈东平任支部书记。
贺建华还牵头成立了“科学研究会”,他们经常在许昌私立灞陵中学组织座谈会、报告会,在学生中又建立了“读书会”“新文学推行小组”“世界语言学习小组”等进步组织,播撒了民主革命的火种,并发展该校进步学生贺群(许昌解放后,任许昌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贺四权、吴思温、栗元恒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许昌私立灞陵中学作为中共许昌地下党的秘密活动机关,为地下党员提供了有效保护。同时,许昌私立灞陵中学联络许昌县立师范、许昌中学、许昌女子师范等学校的进步师生,深入工厂、农村,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
许昌私立灞陵中学还有哪些红色往事?生活在平定街上的老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同记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
李保全说,他家祖辈是做印染作坊的,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听老一辈讲,许昌私立灞陵中学在许昌的知名度很高,尤其是1935年年底,当“一二·九”学生运动兴起时,许昌私立灞陵中学的革命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
对此,记者从中共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也得到了印证。在中共河南党史专题资料丛书《豫中壮歌》中,李超写的《一二·九运动在许昌》详细讲述了许昌私立灞陵中学这段历史。
《一二·九运动在许昌》文中这样记述:1935年12月25日8时,按照预先部署,许昌私立灞陵中学的师生走出校门,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雄健的步伐,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
记者还从《许昌革命老区史典》中找到,1935年12月,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贺建华和其他党员、党外积极分子组织积极,许昌各中小学2000多名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许昌火车站的工人和英美烟公司的工人也加入了游行队伍。他们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到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请愿。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派人接见了学生和群众代表吴思温等人,对群众的要求被迫作出肯定的答复。之后,游行队伍又开会选举成立了“许昌各界抗日救亡联合会”。当时,《河南民报》为此刊登了专稿。
1936年7月,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新的一届中国许昌中心县委,任命贺建华为书记,董震寰(董汝勤)负责组织工作,陈秀琴(齐欣)负责宣传工作,栗元恒(栗在山)负责交通工作。
贺建华等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北方局、省工委的部署,以许昌县(今建安区)为中心,在襄县(今襄城县)、禹县(今禹州市)、长葛(今长葛市)等地秘密组织“中华抗日救国军北路军”,人员迅速扩张至百余名。
向往光明,传播真理。许昌私立灞陵中学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播下革命火种,掀开许昌学生革命运动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