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光阴荏苒,岁月变迁。不论历史的脚步踏向何处,平安社区的故事仍在发生。
寻找平安记忆,回味社区往事。连续几日的采访,记者记录了很多平安社区老居民的日常生活,听他们讲述这里发生的每一段传奇。
赵占魁毛笔美名传
“我们这条街最有名的要数赵占魁毛笔铺了。20世纪30年代,赵占魁毛笔铺在许昌城很有名。”采访中,不少平安社区的老年人都这样说。
1月25日,记者再次来到南平定街,寻找赵占魁毛笔铺的后人。在街头一隅,记者找到了赵占魁毛笔铺的后人赵福堂。“听我父亲讲,我家制作的毛笔在许昌城名气很大,店铺就在东大街上。”赵福堂说,他听家里的老人说,他们家制作毛笔的工艺始于清朝末年。
赵家先祖最早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毛笔。由于毛笔的质量过硬,价格实惠,在市场上口碑很好。有了一定积蓄后,赵家先祖在平定街上置买土地、房屋,定居下来。
“文房四宝”中,毛笔居四宝之首。赵福堂说,他听家里的老人说,赵占魁毛笔的制作工序严谨,历经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等多道工序,其中齐、垫、切、梳是关键环节。一管好毛笔兼具尖、圆、齐、健“四德”,外饰讲究,美观大方。
正是秉承这样的制笔技艺,到了20世纪30年代,赵家的毛笔生意越做越好,就在东大街上开了“赵占魁笔铺”,不少人都来这里买毛笔。
“前几年,我还见过我们家原来店铺的招牌,是一块木板,上面刻着‘赵占魁笔铺’,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字迹仍很清晰。”赵福堂说,他们家制作毛笔的手艺没有传下来。后来,他家里整修房子,那块招牌就再也找不到了,着实令人遗憾。
“双葫芦”牌剪子畅销一时
记者站在曹魏古城北城门下,时光似乎回到了从前。几年前,还是这个地方,聚集了很多做生意的小商贩,卖菜的、卖鱼的都有。每年祭灶,卖大红公鸡、卖麻糖、卖榆林花生的商贩就会扎堆儿在这里摆摊儿。大家讨价还价,一派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随着曹魏古城建设的不断推进,许昌北大街翻开新的一页。就在城墙根下,曾经是许昌市电工材料厂的厂院,老职工们对这里总有很多难忘的记忆。
“我们厂那时候很红火,生产的‘双葫芦’牌剪刀闻名许昌。”记者找到曾经在许昌市电工材料厂工作过的老职工张师傅,听他讲述那些难忘的青春记忆。
张师傅说,20世纪60年代,许昌市电工材料厂叫许昌市刀剪厂,主要生产菜刀和剪子。“当时,厂里有冲床、电镀等设备。生产菜刀、剪子时,需要对刀具进行加热和锻打……”张师傅回忆,当时,生产的剪子使用的商标是“双葫芦”。在计划经济时期,产品都是计划供应,不愁销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1984年,市弹簧厂、市钢窗厂、市刀剪厂合并成立市钢木家具总厂,开始生产折叠椅、折叠床等。
“1986年至1989年,厂里的效益非常好,当时注册了‘双珠’商标。”张师傅说,当时,家具还在烤漆炉里,经销商就开始交钱排队了。随着小作坊的增多,厂里的效益开始下滑。1991年,许昌市钢木家具总厂更名为许昌市电工材料厂,开始生产漆包线。
1995年,许昌市电工材料厂全面停产。1998年,文化路市场取缔。同年2月,许昌市电工材料厂改建为北关农贸市场;12月,文化路上的商户大多搬入新建的农贸市场经营。
往事定格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下棋的老人,晾衣的妇女,嬉戏的儿童……穿行在平安社区的每一条巷子,时光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
66岁的蒋大爷在平定街上生活了一辈子,家里的草房变瓦房、瓦房变楼房。“时光在变,街道在变,但情怀不变。”蒋大爷说,平定街是许昌第一条柏油路,它铺设于20世纪50年代。“几十年了,这条路只是在去年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中,又铺了一遍柏油,路基基本没动,路面结实着哩。”
79岁的周红军在北平定街上长大,当很多人选择离开老街搬到新的住所时,他选择了留下。“我舍不得这里的老房子、老街道,舍不得生我养我的这个地方。”周红军说,孩子们都劝他搬家,但他舍不得的还有一些老邻居。
现在空闲时间多了,周红军总喜欢和邻居们聚在一起,下下棋,谈谈现在,说说过往。
幸福是什么?居住在平安社区各条街巷的居民看来,幸福就是不羡慕、不追随,平淡知足、快乐就好。
除了少数仍在坚守的原住居民,这几年老街上的租客多了起来。40岁的陈勇军来自四川资阳农村,在市区一家工厂打工。因为平定街房租便宜,他选择居住在这里。“两间房,60平方米,一个月租金才几百块钱。”陈勇军说,住在老街上很安静,对于像他这样整天干体力活的人来说,能躺下安静地睡一觉,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住在这里习惯了,30多年了。现在好多人搬走了,老房子没什么人住了。”住在小王胡同的杨小兰说。
老胡同、老街巷让人感触的不止于此,或是一母一子提着满桶衣服,携手并肩,一步步在小巷洒下温情;或是一阵车铃响过,有人推着自行车走来,车子上驮满着各种家用物件。这些似曾相熟的画面仿佛从遥远而来,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